香港周2021@广州
“香港周2021@广州”由4月17日起至5月30日在广州举行。包括艺术表演放映及文化展览,涵盖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本文索引:
Part.1 关于“香港周2021@广州”
Part.2 演出剧目推介
《玩转婚前身后事》/《初见》
《BB大过天之点、线、面》
Part.3 电影放映 “一脉·双城”
关于“香港周2021@广州”
“香港周”为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统筹的大型文化交流盛事,透过艺术节的形式,推动香港与内地城市的文化交流。
近年来“香港周”品牌已推广至内地部分城市,如"香港节2019─艺汇上海",参与人次达近40万。康文署也将积极继续把"香港周"品牌带到内地更多城市。
面对疫情挑战,今届"香港周2021@广州"打破地域界限,以线上线下形式举行,涵盖演艺节目及电影放映、展览等,把香港艺术家及艺团的优秀创作呈献在观众眼前。
部分节目推介
“香港周2021@广州”已于4月由香港芭蕾舞团的演出掀开序幕,不同规模的知名艺团随后陆续登场:中英剧团、城市当代舞蹈团、香港中乐团、香港管弦乐团、香港话剧团等。
我们挑选本月即将推出的三个节目推介给大家,从不同的风格和类型的作品,我们了解更立体的香港文化。
《玩转婚前身后事》
香港话剧团
2021年5月16日 19:30
腾讯视频线上播放
内地观众对香港话剧团并不陌生,他们的话剧《德龄与慈禧》《最后晚餐》都是深受观众喜爱的爆款,这次“香港周”他们带来的是由汉诺赫.列文的剧本改编的话剧《玩转婚前身后事》。
列文戏剧的“香港风景”
以色列著名剧作家、导演、诗人汉诺赫·列文(Hanoch Levin)的一部《安魂曲》震动了戏剧界,成为很多观众心里戏剧最好的模样。列文的戏剧传达着对生与死永恒的思考,散发着睿智、深刻、诗意的魅力。
话剧《玩转婚前身后事》的剧本是列文在1987年创作的,曾由列文亲自导演,在以色列哈比玛国家剧院首次演出。与《安魂曲》《旅人》等作品中表达生死的基调不同,这部剧是一部独特的喜剧,我们几乎看不到深沉和苦难,而是人物在故事里以狂欢和诗的逻辑自由穿行。
△《玩转婚前身后事》片段
香港话剧团《玩转婚前身后事》的剧名翻译得极为准确,在翻译及导演李国威眼中,这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黑色喜剧,充满天马行空的情节和多样化的场景转换,在舞台呈现上不可能用写实的方式,也因此全剧皆甚为精彩可观。
话剧《玩转婚前身后事》的舞台设计运用了简约的剧场表现手法,只有数个不同斜度的空间,加上灯光和音效,再配合演员的形体表演,来营造出各种不同的场景。
△《玩转婚前身后事》片段
演员利用风格化的形体和简单道具,就能呈现出狂风暴雨下的沙滩和严寒的喜马拉雅山顶等不同的极端场景。此外,还邀请编舞家设计歌舞穿插其中,将变幻的意向连结,引导观众去和缥缈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
“港式幽默”与犹太文化的碰撞
《玩转婚前身后事》讲述了一个红事与白事撞期而展开的故事,执着于如期举行婚礼的一群人为了躲避葬礼通知者,开始了一段荒诞奇幻的旅程,但奔赴婚礼的人最终却在葬礼汇合。
香港话剧团用“港式幽默”的语调来讲述这个“疯狂”的喜剧,希望能给观众带来一次好玩又有思考的经历。
△《玩转婚前身后事》片段
该剧的翻译及导演李国威认为,在香港的文化中,婚姻和死亡依然是人生两大事件。但对婚礼和葬礼的重视程度,就因人而异。而在这部戏中,婚礼和葬礼跟犹太民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对于经历过流亡的犹太民族,保留这些仪式文化是这个民族可以承传下去的其中一个要素。另外,婚姻代表生育,代表犹太人这个民族可以继续承传下去,而死亡则是生命的终结。
在戏中,每个角色皆有执着,彷佛这些执着就是生命的惟一意义。但生命的惟一确定的终点,是死亡。就像戏中描述,生命的精华,只是一个大屁。
[剧情简介]
中年单身汉喇沙.波石母亲临终前,叮嘱他一定要邀请全部家人出席丧礼,但偏偏丧礼撞上表姨女儿的婚礼,表姨一家想尽办法拒绝赴会,不惜爬上屋顶、跑过海滩、攀越喜马拉雅山,誓要逃过喇沙.波石的疯狂大追捕……
《初见》
中英剧团
2021年5月15日 19:30
腾讯视频线上播放
在世界名著系列里,英国作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的《傲慢与偏见》在知名度和亲和力上至少可以排进前五。中英剧团的 《初见》将《傲慢与偏见》的故事移植到五十年代华洋杂处的香港,继续着爱情及婚姻的探讨。
△《初见》片段
中英剧团“西为中用”
中英剧团在香港扎根42年,当初的成立是一个偶然。中英初为英国文化协会附属组织,后来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资助,成为非牟利团体,发展至今,成为香港其中一个最资深的专业剧团。早期的艺术团队大部分由外国团员组成,到今天以一班年轻演员为骨干,薪火相传的过程中,将各种文化背景及历史融合,使其制作多样化。剧团多年来结合世界各地文化进行创作,剧本“西为中用”是中英剧团的一大艺术特色,创造出国际社会都能接受的精彩的跨国剧本,1986年将莎士比亚《第十二夜》改编成的《元宵》就是其中之一,英国莎翁的浪漫语句变成了韵脚精密的唐诗,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从改编自《天堂酒店》的《女大不中留》,到《猎日记》《禧春酒店》等,中英剧团成功将多个西方故事移植到中国场景,完成了戏剧在香港的本土化改造,叫好又叫座,重演不断。
本次“香港周”将放映中英剧团话剧《初见》,该剧是香港著名翻译及编剧陈钧润生前最后一个剧本。翻译经典西方戏剧,从纯粹引入介绍到透过改编融会本土语境和文化,展示粤语主体性与认同,香港翻译家陈钧润的贡献可说极为重要,其翻译剧作超过五十个,包含喜剧《嬉春酒店》、《女大不中留》等,都是中英剧团制作。在《初见》中,编剧陈钧润巧妙地把中西文化融入经典之中,为剧情注入香港五十年代的元素,把俗语、俚语融入对白。
△《初见》剧照
△《初见》剧照
50年代香港风情和阶层分野
《初见》中西糅合的改编,在剧中观众可以欣赏角色穿梭于中西文化之中,除了西洋歌剧、广东大戏,再加上地道的广东话偈后语及俚语,保留原著故事的神韵之馀,更还原当时香港的风情。导演薜卓朗在多个分场安排了角色配合剧情演唱,国语、英语歌曲互相穿插,亦让演出节奏和气氛流动明快。
△《初见》剧照
△《初见》剧照
此外在《初见》的舞台上演员还展现穿着旗袍的中国女性特有的姿态,以及当时上流阶层品尝英国茶的礼仪。
《初见》的地点围绕50年代香港的跑马地,这个地区容纳了不同的阶层,通过舞美呈现出三个不同阶层的居住环境。
△《初见》剧照
△《初见》剧照
《初见》的改编保留了原著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除了原本故事中探讨的情感问题、故事主角之间“傲慢”与“偏见”的对峙之外,因故事背景的转移,编剧陈钧润再为故事多加了一个层次:透过当时华洋汇杂的社会背景,反映出香港当时社会阶级的分野和礼节,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
[剧情简介]
五十年代的香港,居于富人区的边缘的中产白家,有四位千金初长成。白母千方百计为女儿铺排嫁入豪门之路,指望她们通过婚姻改变命运。一次舞会上,二女儿家慧遇上从英国返港的江达之。才子配佳人,本应是浪漫邂逅,却因为出身高贵的达之对中产阶级的傲慢态度,令家慧对达之心生偏见,变成了一段不甚愉快的回忆。他们之间的红线,会否就此一刀两断?
BB大过天之点、线、面
大细路剧团
2021年5月10日起
于广州大剧院云剧院
免费上映2周
这是一出为二至四岁小孩而创作的舞台演出,作品为他们设计了富色彩和视觉刺激的元素,能巧妙地带出”点、线、面“主题……
《BB 大过天之点、线、面》将会连系“点、线、面”成一个故事,透过形体、音乐、投影等戏剧元素营造视觉错觉,大玩虚实线条及形状,务求透过网上演出也能为幼儿带来感官刺激,进而激发小朋友无穷无尽的想像力。
△《BB 大过天之点、线、面》“聚点成线”
△《BB 大过天之点、线、面》“聚线成面”
色彩鲜艳的道具吸引小朋友的视线,更有意思的是剧情按小朋友的专注力度身订造合适时间的“起承转合”变化,所以《BB大过天之点、线、面》演出全场约为36分钟,便分开12个小节,几乎每3分钟便会在剧情及视觉设计上有所转变!
演出的其中一幕超过800个色彩缤纷的波波从天而降,高置的鸟瞰镜头设计,令观众们从一个在剧院没有可能观看的角度,欣赏600个波波从天而降,自由散落在舞台上的震撼视觉效果。
△《BB 大过天之点、线、面》“600个波波从天而降”
《BB大过天之点、线、面》是以无言剧的方式呈现,婴幼儿也可以投入观看,对于并非用语言来沟通的他们,身体语言及形体节奏也吸引他们的重要因素。在以往的演出中,很多家长都惊讶于孩子们竟能保持30分钟的注意力认真观赏演出。
多年来一直专注为孩子们创作演出的大细路剧团非常珍惜每一次与小观众们的真诚交流,他们认为儿童剧的观众是最诚实而直接的反映出他们创作的品质。而作为大细路剧团20多年来专注儿童剧艺发展的艺术总监及负责人来说,若演出能令观众们与演员们同步呼吸,便是现场演出的最美时刻!
如果轻轻一个呵欠会变出一个细小的波波球,一个长—而—有—力的喷嚏是否会变成一条丝带?如果你用丝带拼凑而成的图案都会变成了真实的物件,那你会选择拼出什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