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光荣与梦想》正在北京、东方两家卫视热播。该剧开播后就取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导演刘江(上图右二)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这次超大体量的创作,他用故事规律讲历史,将伟人平凡化、将纪实诗意化、将冲突细节化,完成了这次挑战。
拍有真情实感的故事片
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作品创作展播活动”的重点剧目,《光荣与梦想》全景展现了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中国的社会状态,讲述了中华民族如何“站起来”的艰辛历程。一部电视剧要把几十年间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讲明白、讲透彻,出场人物近400个,大小场景超900个,其超大体量是反常规的。如何避免生硬地说教、不落俗套地表现这段历史?刘江导演有一套独特的创作思路。
《光荣与梦想》故事的开篇5分钟就跳转了3个时空,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叙事?刘江说:“就是想把伟人拉到凡人的视角,一个普通家庭成员的视角,作为丈夫、作为妻子、作为父亲、作为母亲出现,这样能够拉近他们和观众的距离。”创作之初,刘江给团队提出“见人、见诗、见细节、见冲突”的要求。他说:“首先要搞清楚我不是去拍纪录片和专题片,而是要拍有真情实感的故事片。我们要按文艺作品的规律来讲述历史,那就要遵循故事规律做一些取舍。故事来自生活但高于生活,它甚至要给生活做一定的变形才能反映生活本质。但历史是有据可查的,虚实之间有冲突的地方,所以是比较难办的。另外,所有的构成必须要用故事规律来写冲突,要有细节,诗化地去处理这个鸿篇巨制。”
主副线并行形散神不散
刘江说,这部剧是命题作文,有35年的跨度,没有主场景,而且它的脉络、路线非常复杂。“我们基本上以毛泽东为主线展开脉络,从一个革命学生,到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但这个戏又不是毛泽东传记,它是一个群像,是有主次的,所以它是线性加章回的结合。虽然以毛泽东为主线,但有些人物是在某些阶段闪光的。这个时候,主线副线并行。而我们的主题一直没变,贯穿始终都在讲信念和牺牲。”
全剧主线、支线很多,容量很大,每隔几集就是不同的人物、服装、置景。拍摄时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刘江说:“这个戏有900多个场景,而一般的故事,四五十集的戏,200多个场景就够了。我们包揽了横店所有场景,还辗转9个地方,难度非常大。我们的剧组有1600多人、400多个角色,这样一个大队伍,还要反季节拍。夏天天气非常炎热,因为剧情需要,演员们还要穿上厚衣服,团队中每天有二三十人中暑,有人专门负责往医院送人。但这么多困难大家都克服了,这一点和剧中人一样——有理想,所以才能坚持下来,苦一点不算什么。”
本报记者 刘桂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