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记者许晓青、孙丽萍、王婧媛)6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初心之地”见证“红色光影”百年随行——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的报道。
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11日拉开帷幕,400多部中外影片集中展映,其中世界首映73部、亚洲首映89部、中国首映99部,13部中外新片入围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选,呈现一年一度的“光影”盛宴。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尚未完全消退,但中外电影界对相聚黄浦江畔充满渴望。作为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宛如风向标,见证并推动电影产业重新焕发活力。
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说,上海与广大电影人携手共进、逆境突围,通过出台系列扶持举措,加强优秀作品创作生产,布局产业转型发展,推动电影出品数量、影院票房交出亮眼答卷,助力中国引领全球电影市场复苏。
↑上海国际电影节主海报亮相金爵盛典现场。(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红色光影”照亮百年征程
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上的新地标“今潮8弄”近日人头攒动,男女老少佩戴口罩,排队扫描“健康码”,在广场上有序入座,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惠民放映活动。影评人感慨,大约100年前,这一带已是上海集中放映电影的街区之一,一批左翼电影人在此成长……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1895年电影在法国诞生,次年就漂洋过海来到上海放映。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红色文艺的发展,就紧紧跟随党的脚步,发出时代强音。
↑电影节开幕影片《1921》海报局部。(出品方供图)
电影工业是时代进步的产物,过去的一个世纪,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建设发展时期,电影始终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宣传先进思想和文化的载体,“红色光影”唤起民智、凝聚民心,激发起磅礴的人民力量。
上海是党的“初心之地”,也是见证“红色光影”百年随行的电影之城。纳入本届电影节惠民放映的《风云儿女》堪称经典案例。这部影片在上海拍摄、在上海首映,片中的《义勇军进行曲》在位于上海的百代公司红楼灌录。
新中国成立后,黄浦江畔又诞生了一批红色经典影片,如《南征北战》《红日》《红色娘子军》等。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出品的主旋律大片跃上新台阶,从《开天辟地》到《生死抉择》,“现象级”大片赢得口碑和票房。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选择上海出品的最新主旋律大片《1921》作为开幕影片,将观众视角拉回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之地”,还原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和革命者的万丈豪情。电影节还特设“百年征程·红色光影”单元,集中展映10多部不同时期的红色经典。
黄浦江畔还孕育了中国电影中坚力量,他们中有不少是中共党员。“红色电影就是‘银幕号角’,最能打动人心!”创作了《红旗颂》等名曲,并为《铁道游击队》等经典影片配乐的著名作曲家吕其明说。
追求高质量发展,人文之城“加速跑”
“十分难得!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专家这样肯定上影节开幕影片《1921》;在高楼鳞次栉比的上海陆家嘴,一部名叫《大城大楼》的影片已完成后期制作,“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即将拥有“属于自己”的电影故事;在上海市电影局的工作日程表上,还有一批“上海出品”新片即将公映……
上海是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融会贯通之地。进入“十四五”时期,上海正在加快推进各行业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以电影产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也不例外,而上海国际电影节恰是一个缩影。
上海市副市长陈通说,上海国际电影节始终以开放的姿态,集聚、呈现、扶持海内外优秀电影作品,为推动中国电影事业和电影产业发展、提升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7月,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次推出露天展映。(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2020年7月下旬,因疫情“停摆”数月后,全国各地影院逐步恢复营业,上海率先宣布于线上线下同步举办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这成为行业复苏的一针“强心剂”。统计显示,复工复产后,上海票房成绩继续蝉联全国城市票房冠军。
在生产制作端,上海出品电影的质量不断攀升,主旋律大片和类型片的细分品种更加丰富。2020年,上海电影备案立项数同比增长明显,疫情中上海电影创作主体热情高涨。同年,上海生产完成的国产故事片63部、中外合拍片4部,还有动画片、纪录片等。
↑全新开馆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充分运用了电影技术。(新华社记者许晓青摄)
电影是科技创新的产物,上海国际电影节一直鼓励影视技术升级换代。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近年来在电影节连续试验新的合成和传输技术,今年计划通过总台自主研发的“5G+8K”背包进行实时信号传输,探索新趋势。
电影文化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之城的实力和底气。今年电影节活动首次覆盖上海“五个新城”,惠及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电影节品牌项目——电影项目创投及训练营、电影学堂等,更是形成了“全天候”的人才培养机制,放眼全球,培育新一代电影人。
“上海这座‘人文之城’正在加速‘奔跑’,以电影节为契机,做活产业源头,更将进一步做强文化大码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劲军说。
双循环下,电影节“朋友圈”再扩容
“非常感动,大家又能在一起看电影了,秩序井井有条。”“这样的复苏,看得见、摸得着!”2020年7月,通过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视频连线,是枝裕和、河濑直美等日本电影人点赞上海国际电影节。今年,这类国际视频连线还将在电影节上继续。
↑拍摄武汉“战疫”故事的日本导演竹内亮参加去年电影节活动。(资料图)
上海正在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观察人士分析,双循环下,电影产业或有更多新机遇,电影节“朋友圈”将不断扩容。
疫情尚未完全消退,上海国际电影节又将如约而至。今年在征片环节,就有113个国家和地区的4443部影片报名,较往届又有增加。业内人士认为,这表明中国电影市场持续向好,也折射出世界电影市场对中国的信心。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电影局局长高韵斐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上海围绕电影持续开展国际交流,推动国产电影“走出去”也越来越有底气。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将继续推出国际影视“云市场”,在线服务全球客商,同时为到访实地参展的企业提供“云端”增值服务。电影市场线上线下展商共459家,海外展商占比近六成,覆盖45个国家和地区。
电影节也是促进各国之间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首次到长三角地区的杭州、宁波、南京、苏州、合肥等城市举办展映。电影节主办方希望与更多观众共享来自“一带一路”的文化食粮。
“电影是梦想,连接彼此,承载人类共同的美好希望!”屡获殊荣、多次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青年演员张译说。(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