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榜单  剧迷  一秒  新2  作者,  萌翻  八卦爆料  拳王  大餐  流量 

《唐宫夜宴》姊妹篇出圈,《洛神水赋》为什么能?

   日期:2021-06-14 06:40:49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4    

原标题:《唐宫夜宴》姊妹篇出圈,《洛神水赋》为什么能?

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火了,节目《洛神水赋》像是一捧传统文化的活水,砯的一声,在青年网民心中溅起了点点水花。自此,中国又多了一台国民级舞蹈,像它的前作《唐宫夜宴》,也像年岁更久些的《雀之灵》《千手观音》。有所不同的是,《唐宫夜宴》和《洛神水赋》离开了杨丽萍、邰丽华等舞蹈家的光环,仍然凭借着寄寓其中的文化精魂而具备相当的影响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开场节目《洛神水赋》

如果说,传统文化的再造有密钥的话,这把钥匙就藏在《洛神水赋》和《唐宫夜宴》展示出的舞姿、韵律和视觉效果中。尝试着将两台舞蹈中的“文化密码”一一拆解开来,那就是:技术为先、IP为用、艺术为体、文化为魂。

新技术环境下的青年人正在同步推进着彼此依存但互有特色的两场“新文化运动”:一场以互联网“新文化”为主体,二次元、饭圈、共享、网红、萌等等网络文化众声喧哗;一场以“新”文化为旗帜,神话、典籍、诗词、汉服、礼仪等等传统文化重绽新芽。

新技术是传统文化再造的驱动力量,与各色技术相结合继而收获新生命是传统文化不可错失的机遇。不只是河南卫视推出的两台舞蹈,央视制作的《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共青团和哔哩哔哩联合发起的“中国华服日”都是拥抱新技术的典例,精良的服化道、高水准的摄影和后期、全媒体的呈现、多平台的推广一道构筑了“新传统文化”参与度、收视率和关注量的神话。长期沉睡的传统文化能够享有如此这般的影响力,哪怕在十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并不容易引人注意的是,河南卫视的“端午奇妙游”也被冠以“唐宫夜宴前传”,这直接反映了创作团队想要打造文化IP的愿望。事实上,传统文化再造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其本身的庞杂。

中华五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文化形式、种类是难以尽数的,即便是“优秀传统文化”又何尝不让国人目眩。哪些传统文化具备再创造的价值?答案是,具有被开发为IP潜质的文化。画作如《唐宫夜宴图》、文章如《洛神赋》可以再创造。

富有生命力的“新传统文化”必然具有被大众分享或消费的可能,早在邓丽君演唱《水调歌头》《几多愁》时,这一原则就已经显出端倪。今天,各地博物馆、纪念馆推出的文创产品屡出爆款,以“白蛇”“哪吒”“齐天大圣”等为主人公的电影频上银幕正是传统文化IP化的最好体现。

必须承认,即便明确了IP化的方向,传统文化也必须寻找到适合的艺术形式作为载体,一种传统文化必然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但“特定”不是一成不变,要是河南卫视在“端午奇妙游”上请专人来朗诵《洛神赋》,恐怕不会获得《洛神水赋》这样广泛的影响力。转变并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艺术叙事是再造的刚需。

当然,一切对传统文化的再造都不能背离文化的精魂,所有的创造都要建立在继承的前提下。“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是一种平衡,平衡传统与时代,平衡历史与青年,平衡理念与手段。

相较于时代感极强的“新传统文化”形式,其背后恒常不变的文化才是真正的生命之源。没有千年不易的中华审美,《洛神水赋》的柔美、灵动、轻盈、淡雅不会引起当代青年的共鸣。 □张晨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标签: [db:关键字]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娱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