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榜单  剧迷  一秒  新2  萌翻  八卦爆料  作者,  拳王  大餐  流量 

平台、类型、区域、新生、海外,电影产业「整装待发」? | 上影节观察

   日期:2021-06-23 13:07:33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25    

原标题:平台、类型、区域、新生、海外,电影产业「整装待发」? | 上影节观察

这是鲜喵的第 1685篇吐血原创

喵族码字员 :徐小怪

随着“金爵奖”各大奖项揭晓,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落幕。作为本年度举办的首个大型电影活动,本届上影节聚焦防疫常态化的产业发展,包括类型片创作,市场机制优化,国产片出海,扶持青年人才,电影技术升级等。

根据为期9日的活动内容,烹小鲜(Pengxx01)观察出行业的五大趋势: 一是互联网平台终显“双刃剑”效应。曾经助燃市场“飞升”的购票平台,如今因为“服务费”,成为制片方和院线的抨击对象。

二是重点类型片创作被提上议程。在“建党100周年”的重大时间节点,有着社会媒介功能的主旋律影片再度成为业内的研讨方向。此外,基于《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票房喜人,以及《独行月球》等影片正在筹备,代表着电影技术上限的科幻片成为了另一个主流探讨类型。

三是地区合作优势突显。由于当地的经济水平发展和院线影投的长期布局,长三角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的“沪派”电影产业链,为其他地区共建产业联盟做出了示范。

四是全产业链呼吁人才需求。在上游的青年创作者之外,伴随着国产片“出海”的长远目标和电影工业化升级的刚需,海外的发行人才和后期的技术人才同样是的对象。

五是与海外影市“相爱相杀”。因为疫苗在全球普及,海外电影市场逐渐复苏。这样的情态一方面利于新的进口片引进,促进国内市场更加繁荣。另一方面,由于海外产能供应不足,形成了国产片“出海”的最佳窗口期。

当然,这个前提下,内地市场或许不会长久地成为全球第一影市。不过这不重要, 提升全产业链经济,让行业人都有钱赚,才是重中之重。而在眼前,上、中、下游端各有一个主要问题值得关注。

依赖大热档期,偏重头部内容。从今年的两点市场特征看,疫情对电影产业的影响仍在延续。与之关联的是,制片方、票务平台和院线的矛盾也在日益凸显。

开幕论坛上,王长田、于冬和曾茂军就中端的发行环节展开了激烈的碰撞。先是于冬表示购票平台服务费过高,高于专资额度,后是王长田透露大热档期的单片排片费过高,个别影片甚至高达1个亿。两个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将院线和票务平台的利益冲突摆上了台面。

回顾过往的十年,院线和票务平台曾经一度深深相爱,假使没有疫情,或许二者还是在手拉手向前奔跑。

2012年,基于格瓦拉、微票儿等第三方网络票务平台的崛起,影院观众的购票路径大幅缩短,侧面助力了头部内容的“吸金力”。当年的《泰囧》迈进了10亿票房俱乐部,《十二生肖》迈进了8亿票房门槛,在影片质量因素之外,网络票务平台无疑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

之后在2014年,随着贺岁档大制作《一步之遥》《智取威虎山》陆续公映,猫眼等票务平台打出了9.9元的票补活动,一瞬间,电影票的价格呈断崖式下跌,直接拉动了观影人次,将看电影的习惯下沉至三四线城市。

自此,三四线开始大规模建设院线。而院线的建立自然也为票务平台哺育了更多流量,二者为互惠互利的关系,延续至2019年。

直到2020年,因为疫情导致的现金缺口,致使票务平台首次与院线“台前BATTLE”,忘却了过往的你侬我侬,这难免令人怅然若失。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唯有问题“浮上水面”,才能推进行业共同解决,这样看来,疫情的“试探”并非坏事。

现如今, 为了行业的长远发展,院线和票务平台不如坐下来“聊一聊”,互相让利,共商一个新的协议,相互监督,再次携手渡过难关。 否则,最先“死掉”的必然是中小院线。

作为建党100周年的献礼片,以及上海电影的地域名片,影片《1921》在本届上影节独领风骚。导演/监制黄建新担任了本次金爵奖评委,并开设了主题论坛。与此同时,主旋律商业化依然是业内的一大话题。

此前,黄建新在接受烹小鲜(pengxx01)专访时曾说到,他并不认同“主旋律”这种类型定义,所谓的主旋律电影其实就是主流电影。后者的说法在本届上影节再次得到了认定。

从作品内容和市场表现双维度来看,主旋律电影确实可以称之为主流电影,足够受到大部分观众的喜爱。2006年,尹力执导的《云水谣》斩获了近3600万票房,是当年华语片的年度第六。2009年,“建国60周年”献礼之作《建国大业》以4.16亿的成绩豪夺年度票房TOP3,登顶华语片票房TOP1。

这之后,《建党伟业》《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战狼》系列《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八佰》等影片公映。凭借极具艺术魅力的剧情与输出的正向价值观,这些作品均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

而在持续的探索中,主旋律电影愈发呈现出多元化的创作趋势,从最早的大人物、大场面、大战役,逐渐过渡到大事件的横截面、聚焦点,更显细节且具有情感普适性。

伟人的形象不再局限于高大全,反而逐渐着墨于他们生活中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对比而言,小人物则起到“时代反射镜”的作用,相关作品用他们的经历,去呈现大环境对民众的影响。另外,开发“红色宇宙”也是主旋律题材的创作新领域,一些教科书上着墨不多的先锋者、革命者、思想者,更有影视化的空间。

不过, “红色宇宙”与“伟人生活化”的创作方式也存在一定限制,毕竟时代背景和发生的大事件已经盖章定论,假使创作者不去积极创新,挖掘新鲜视角,很容易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科幻片是上影节第二个被重点讨论的类型片。作为人类想象力的终极影像表达,在技术维度,此类型的发展与国内电影工业化的水平相辅相成;而在故事维度,如何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科幻片,融入东方文化,是行业的关注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科幻片的起步也与黄建新高度关联。1987年,由其执导的《错位》公映,影片讲述了工程师赵书信被提拔后,制造出和自己一模一样的机器人应付文山会海,结果引发了一系意外事件的故事,堪称国内“人工智能”电影鼻祖。

然而,遗憾的是,在《错位》之后,国内鲜有高话题度的科幻片,直到2019年《流浪地球》的出现。这部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末世硬科幻电影,以春节档非头号种子的身份,拿到了年度亚军。

一样改编自刘慈欣的小说,同年同档期公映的《疯狂的外星人》尽管主打“科幻+喜剧”元素,但是口碑未尽人意。整部电影的喜剧元素偏重,科幻元素的外星人更像一个“工具人”,不能满足广大科幻迷的口味。

据了解,在未公映的影片里,沈腾主演的《独行月球》也是主打“科幻+喜剧”元素,影片由开心麻花操刀,设定为孤身一人生存地球外,很像马特·达蒙主演的《火星救援》。

由此看来, 主旋律依托于现实,科幻片则多依托于IP。前者在内容维度不断开辟新路径,后者试图先和其他类型融合,进行创新尝试。两种类型分别作为精神维度和科技维度的极致,对产业发展有着不可顶替的“扛鼎”作用。

根据金爵电影论坛的公开信息看, 各位行业嘉宾在输出干货的同时,也在积极为自家电影打广告,加之引进片的份额会大幅增长,以此预测,下半年的电影市场将更有看点。

首先看暑期档,主旋律影片《1921》和《革命者》将在7月1日登陆全国院线。《1921》无需过多介绍,《革命者》则曾被王长田夸下海口,直言影片的叙事结构“超出想象”。依照过往经验看,两部影片预计会出现“荤素搭配”的票房趋势,即双双符合预期,与成本体量成正比。由张艺谋执导的《狙击手》则定档7月30日,影片取材于抗美援朝背景,以小群像为主要叙事线索。

其他影片方面,动画片的数量较之以往明显增多。有三部备受瞩目:定档于7月9日,经典动画IP的衍生电影《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4完美爸爸》;定档于7月23日,《白蛇:缘起》的续集《白蛇2:青蛇劫起》,前作的票房曾超过4.5亿,且看后作是否继续能“打”;中外合作的《贝肯熊2:金牌特工》则与《白蛇2:青蛇劫起》同日公映。

青春片类型,由剧集《风犬少年的天空》原班人马打造的《燃野少年的天空》亦定于7月23日公映。动作片类型,陈木胜的遗作《怒火•重案》定于7月30日公映。

其次看重磅的国庆档,目前定档的电影有两部,一部是改编自著名IP《十年一品温如言》的同名电影;另一部是主旋律题材的《铁道英雄》,影片由张涵予、范伟、魏晨、周也领衔主演。

第三看传统的贺岁档,由周冬雨、刘昊然主演,改编自双雪涛同名小说的电影《平原上的摩西》定于12月24日公映,本片是刘昊然尝试偏文艺的类型,会是检验其演技的试验田。翻拍自日本电影IP,由冯小刚、徐帆主演的《忠犬八公》则定于12月31日上映。

此外在未定档的影片里,《长津湖》是绝对头部种子,《封神三部曲》有大概率重燃魔幻片的市场生命力,引进片方面,腾讯参与全球分成的《毒液2》会是大杀器。

犹记得在2020年,上影节是疫情发生后首个举办的大型电影活动。彼时,行业百废待兴,一切重新起步。现如今,经过一年的整休,各个环节已顺利步入正轨。尽管有问题仍未解决,但是不妨碍产业踏步向前。期待在下一年的上影节,电影行业有更多惊喜。

- EN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标签: [db:关键字]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娱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