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榜单  剧迷  一秒  新2  作者,  八卦爆料  萌翻  拳王  大餐  流量 

【看电视观察】关掉播放器,“反派滤镜”也就该碎了

   日期:2020-11-20 03:31:10     作者:wangxiao    浏览:15    
核心提示:原标题:【看电视观察】关掉播放器,“反派滤镜”也就该碎了来源:环球时报2020-11-1914:55女性题材剧《三十而已》在今年的暑期档掀起了一波追剧热潮,有关剧中角色的探讨和
<!-- 政务处理 --> <p data-role="original-title" style="display:none">原标题:【看电视观察】关掉播放器,“反派滤镜”也就该碎了</p> <p>来源:环球时报</p> <p>2020-11-19 14:55</p> <p>女性题材剧《三十而已》在今年的暑期档掀起了一波追剧热潮,有关剧中角色的探讨和争议在网络平台上热度颇高。</p> <p><i><img src="//p6.itc.cn/q_70/images03/20201119/4c60e613d7e24d2faefa63d852f35fc4.jpeg" /></i></p> <p>而在一众讨论声中,剧中饰演林有有一角的演员张月却受到了许多角色之外的负面评论评价,即使张月将微博评论设置为只允许关注7天以上粉丝观看,依然止不住网友坚持不懈地“问候”。</p> <p><i><img src="//p3.itc.cn/q_70/images03/20201119/6bb2c5af955e4f3fa4d02a6d7e614940.jpeg" /></i></p> <p>影视作品中的反派角色往往都对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主角形象等环节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演员演技、剧情设定等原因,观众的“角色滤镜”有时会突破角色上升到演员身上,导致不理智的网络暴力。这样的行为不仅会对演员本人产生伤害,还十分影响观剧舆论场的风气,虽是小众行为,但影响十分恶劣。</p> <p>角色上升演员,出了戏之后的“反派”们</p> <p>对一部影视作品来说,主角自然是剧集的主要看点,但反派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兢兢业业地扮演自己的角色,或激化矛盾,成为剧情的助推器,或衬托主角形象,塑造人性的多样性。</p> <p>与正面角色一样,反派也需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角色无论正反,演员只是分工不同,但奇怪的是,有些观众总是喜欢将演员与其饰演的角色等同起来,这对正面角色来说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而对于那些饰演反派的演员来说,算得上是无妄之灾。</p> <p>和林有有一样在影视剧中饰演“小三”身份的演员吴越,由于在《我的前半生》中饰演“心机第三者”凌玲,最近也被大众从记忆中唤醒,而更多的人关注的焦点在于比较林有有和凌玲谁更气人,却很少有人提及吴越当初因为角色而受到的网络暴力,不得不关闭个人的微博评论。</p> <p>图源:微博电视剧</p> <p>以“入戏”为名,从角色人设出发,对演员上升人身攻击,甚至祸及家人,这样一条看起来无理取闹的逻辑路线却经常发生在影视作品的舆论场上。</p> <p>从当年一个在台下看戏的小士兵差点掏出枪击中台上正在表演的“黄世仁”之时,“角色上升演员”这件事就已经在公众议题中有了一席之地。而一些深入人心的反派角色更是拥有国民级的关注,上世纪90年代在《还珠格格》中饰演容嬷嬷的李明启在剧集播出后被邻居半夜砸门,甚至在北京街头被女青年掌掴;世纪之交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扮演变态狂的冯远征老师,至今还没有摆脱角色烙印。</p> <p><i><img src="//p6.itc.cn/q_70/images03/20201119/521d93b9a96d4b3f95dd0a1b615f9d36.jpeg" /></i></p> <p>当观剧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的情况更是层出不穷。《香蜜沉沉烬如霜》中饰演反派“天后”的周海媚、《延禧攻略》中饰演反派太监“袁春望”的演员王茂蕾,都因为受到网友的人身攻击而宣布退出微博;《花千骨》中饰演“霓漫天”的李纯,也网友要求“滚出娱乐圈”。</p> <p><i><img src="http://p0.itc.cn/q_70/images03/20201119/4a79182cf88b43c6bf1cd2f8f1ed840e.jpeg" /></i></p> <p>《甄嬛传》中饰演安陵容的陶昕然,不仅本人因角色被骂,甚至还有人牵连至她刚出生的女儿;俞灏明伤愈复出,却因为在《那年花开月正圆》中饰演反派而被人诅咒。</p> <p>互联网的普及让这样的语言暴力越发猖狂,信息传播的便捷和网络的匿名性让这样的攻讦愈演愈烈。对于演员来说,其为角色贡献了自己的劳动和创作,却因为角色的设定而为自己带来现实生活中的无妄之灾,可谓有些莫名其妙。</p> <p>情绪需要宣泄,但不是网暴的借口</p> <p>对于反派角色,观众有权力对其表达“讨厌”“憎恨”等负面情绪。因此无论是社交平台上针对角色的“激情开麦”,还是“陪骂林有有”的网店服务出现,都是无可厚非的行为。</p> <p>但关掉播放器回到现实生活,谁都不能把演员和角色划上等号,用虚拟的设定定义真实的人,属实没有必要。</p> <p>出现如此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就在于演员的表演能力。演员离观众太远,而角色不同,观众在观剧过程中能够与角色共同经历、共同感知,相较于陌生的演员来说,观众更容易对角色产生熟悉感,更容易对演员呈现出的人设印象深刻。</p> <p>演员的表演力越强,这样的影响就越强。与此同时,观众具有不自觉地与主角共情的能力。影视作品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其代入感和感染力,追剧过程中主动带入角色更能带来更强烈的情感共鸣。</p> <p>另一方面的原因来自于剧情和人设的缺陷,有些反派角色太过单薄,只是单纯为了推动剧情的发展的“工具人”。</p> <p>《三十而已》中的林有有没有人设背景,剧情除了详细展现其对有妇之夫的死缠烂打和心机纠缠之外,没有对角色的性格、身份、行为动因做出合理的解释,篇幅的差距自然而然地就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其负面的评价上。</p> <p><i><img src="//p5.itc.cn/q_70/images03/20201119/43dfac3de19147e7b5bdffb658cb7cda.jpeg" /></i></p> <p>客观之外,主观的原因更加重要。这些观众都存在无法将虚构和现实区分开来的认知障碍吗?并不是。即使清楚地知道演员和角色的区别,网友却避免不了对其进行负面情绪的宣泄。</p> <p>情绪需要宣泄口,而对于虚构的“纸片人”来说,就像是一拳打在棉花上,而对现实世界的人进行攻击却能接收到反馈,无论是争论辩驳、赞成应和,还是沉默应对,网络上的“正义使者”们都满足了自己伸张正义的心理需求。</p> <p>而社交平台上总会出现引导观众情绪走向的大V、营销号,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的片段总会强化冲突矛盾,在重重推力之下,这样引起的狂欢最后会化作一场网络暴力行动,让深陷其中的人饱受其害。</p> <p>偏见是不可消除的,即使是身为老板娘,不得不接下其他演员不愿意演的角色的“渣女专业户”张萌,也会嫌弃“林有有”这个角色太过cheap,表示自己不会演。连演员群体都难以避免,更何况是在追剧中主动降智的观众群体。</p> <p>也有人说,既然演员选择了这个角色,就应该做好被骂的准备。</p> <p>这样的说法多少有些蛮不讲理,演员是为作品的受众服务的,但根源上是为角色服务的,角色无论正反,只是分工不同。</p> <p>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我们除了需要对其有清醒的认知之外,更需要警惕不能受其影响,不自觉地成为情绪的奴隶。</p> <p>塑造可爱又迷人的反派角色</p> <p>吴越曾对网友的评论做出回应,表示“演员就是这样,会根据人物的设定而发生变化,有时是座上客,有时就成了阶下囚,而这就是演员的乐趣。”</p> <p>演员也不傻,知道反面角色或多或少都会影响自身的形象,因此他们也会选择通过主动剥离角色和自身来消解观众的情绪,主动站在角色的“对立面”,在剧情高能的时候主动发消息表达对角色本身行为的不认同和谴责,“先骂为敬”。</p> <p>张月在《三十而已》播出时,微博上称要看名为《论杀死林有有的100种方法》的书,还要带林有有去爬山;郭京飞在微博上与《都挺好》中的苏明成划清界限,向网友传达“郭京飞是友军”的观念,引来了一波好感;《延禧攻略》中反派尔晴的饰演者苏青更改微博头像,发布表情包调侃。</p> <p>与观众站到同一个阵营,通过幽默自黑的方式化解网友怒气。</p> <p><i><img src="http://p5.itc.cn/q_70/images03/20201119/881df464cdcb49c484fe225863c6d5b0.jpeg" /></i></p> <p>另一种“反派洗白”的操作则是来自于角色本身。许多例子都在证明,反派角色也是“双刃剑”,除了招恨讨嫌之外,不少反派角色反而取得了观众的喜爱。</p> <p>《楚乔传》中黑化的淳元公主美丽而危险的人设相较于前期的天真烂漫更为讨喜;《香蜜沉沉烬如霜》中的润玉在偏执的性格和自身悲惨经历的两相加持之下圈粉众多;《雷神》里亦正亦邪的洛基受到观众喜爱,还将开发个人独立剧集。</p> <p><i><img src="//p5.itc.cn/q_70/images03/20201119/8c594ff04bd4481cbcf4a22e6191cd9f.jpeg" /></i></p> <p>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越来越丰满,设定单一的扁平化角色越来越不被观众接受,受到观众喜爱的反派人物角色人设丰满,亦正亦邪,能够让观众产生强烈的认同感。</p> <p>他们依然为剧集的节奏和剧情服务,却不再是单纯的“工具人”,他们也有爱有恨,是一个个血肉丰满、活灵活现的具体的人物形象。</p> <p>同时,演员本身颜值高、演技好,对角色是有加持作用的。</p> <p>观众追剧追求的是爽感,无论是正派还是反派,只要能够满足需求,宽容度是很高的。</p> <p>《欢乐颂》中饰演樊胜美母亲的康群智将一个重男轻女、蛮不讲理的偏心母亲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但在剧集之外,大众舆论除了对这一角色表示厌恶之外,对演员本身的态度还是很好的,不仅对其国家一级演员的身份表示敬佩,还由剧情而上,在社会上掀起了对类似樊母行为的社会现象做出反思。</p> <p><i><img src="//p5.itc.cn/q_70/images03/20201119/6348de91506f4ebd888cfa8b0d3d52aa.jpeg" /></i></p> <p>这样向好的案例也在告诉我们,追剧可以真情实感,但剧情之外,与其将焦点聚集在剧情和角色身上,在现实生活中愤愤难平,不如将其巧妙地转化为正向的力量。</p> <p>(本文由媒体号“看电视”供稿,环球时报融PING计划出品)<i class="backsohu"></i>返回搜狐,查看更多</p> <!-- 政务账号添加来源标示处理 --> <!-- 政务账号添加来源标示处理 --> <p data-role="editor-name">责任编辑:</p>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娱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