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榜单  剧迷  一秒  新2  作者,  八卦爆料  萌翻  拳王  大餐  流量 

《我爱我家》《武林外传》后,下一个中国情景喜剧经典何时出现?▸聚焦◂

   日期:2020-12-10 11:54:44     作者:wangxiao    浏览:19    
核心提示:原标题:《我爱我家》《武林外传》后,下一个中国情景喜剧经典何时出现?▸聚焦◂平台定制剧,每个月可能收到近百个项目。总数不少,喜剧却是稀罕物,百个之中仅占七席,且还有一个与其说是
<!-- 政务处理 --> <p data-role="original-title" style="display:none">原标题:《我爱我家》《武林外传》后,下一个中国情景喜剧经典何时出现?▸聚焦◂</p> <p>平台定制剧,每个月可能收到近百个项目。总数不少,喜剧却是稀罕物,百个之中仅占七席,且还有一个与其说是喜剧,不如划归为“古代沙雕剧”更为合适——湖南卫视在电视剧市场中常被视为整体风格最为轻松的平台,可湖南广电旗下芒果TV影视剧中心文学总监朱丽美给出的数据,却让人“乐”不起来。</p> <p>作为平台方代表,朱丽美认为:“真正的喜剧要有悲凉的底色在,但现在的喜剧更多为了搞笑而搞笑,很浅,很薄。电视剧市场的这块缺失,源自年轻创作者们对于社会感知等各方面稍微弱了,他们更多成长于网络,习惯于‘宅’,很少走出房间感受真实的社会生活。”</p> <p><img src="//p3.itc.cn/q_70/images03/20201210/764bcd1928c045da9d6feba518f768c1.jpeg" /></p> <p>▲沙龙现场</p> <p>12月8日,2020“上海影视四季沙龙·冬”在上海作家书店举行。导演、编剧、演员、平台、评论界等各方代表齐聚,为荧屏上真喜剧的缺失把脉。无论演员杨立新提出“喜剧是写出来,也是演出来的”,还是滑稽界领军人王汝刚借老艺术家袁雪芬的轶事表明“人人身上都有喜剧的因子”,与会者都认为,在生活尤其需要多点欢声笑语的当下,荧屏喜剧可谓观众的“刚需”,而喜剧最大的 “包袱”依然、永远从真切的生活体察中来。</p> <p>喜剧同样苛求一剧之本</p> <p>创作者需时刻携带一颗细小敏感的心</p> <p>1993年,国内首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播出,新颖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风格令这部长达120集的电视剧迅速风靡全国。自首播已过去了27年,但它不仅是80后、90后的少时记忆,也成为今天00后的快乐源泉。</p> <p><img src="http://p5.itc.cn/q_70/images03/20201210/473accf1a9744e8081bf20208eb2cca7.jpeg" /></p> <p>《我爱我家》</p> <p>平凡的老贾家凭何成为这么多人共同的回忆?杨立新很笃定:“喜剧首先是写出来的。”那会儿,英达揣着剧本找到他,“先看看,觉得好看咱就一起弄”。当晚,演员躺在床上读剧本,没看几页就乐不可支,一旁妻子推推他,“明天还上班”。不得已,他憋着笑,抖个不停;再不济,躲进厕所看完了全剧本。“文字都如此鲜活生动,演起来能不好看吗?”</p> <p>《我爱我家》大获成功后,情景喜剧一度成了创作的显流,可杨立新发现,一些剧本“跑偏”了,人物无特殊性格,戏剧无冲突结构,大段的笑料都“押”在让演员出门就摔跟头之类简单嬉闹的场景里。他推辞了这些剧本,“让喜剧创作更蓬勃,首先需要文学界、作家们多多在生活中发现喜剧。”</p> <p><img src="//p9.itc.cn/q_70/images03/20201210/d53eef2281304560bcdc1bd7da581e51.jpeg" /></p> <p><img src="http://p6.itc.cn/q_70/images03/20201210/a6c931df48294d9d903fdfa23213a61b.jpeg" /></p> <p>杨立新 喻恩泰</p> <p>演员的话还有另一半,“喜剧也是演出来的”。它并不完全与搞笑画等号,写时需要智慧,演来同样要保持理性。喻恩泰抱持相似观点,《武林外传》里的秀才一角儿让他被大江南北的观众熟知,但随着时间推移,“我越来越意识到,我以前一直把演员分为喜剧或正剧演员,后来发现,演员就是演员。”无论喜剧或悲剧,都是在讲述一件事;而演员,无关标签,也都是在表演中体察人的情感、呈现人性本质。喻恩泰拿做菜打比方,“酸甜苦辣咸,有人加香,现在还讲究复合味。我们做戏也如此,有很多复杂的情感,台词之后还有潜台词,喜剧之中看得到悲剧的意味。”关键在于,创作者是否拥有一颗足够细小、敏感的心,能捕捉生活中一闪而逝的明媚因子。</p> <p><img src="http://p2.itc.cn/q_70/images03/20201210/d4a5bf3bd89147f19c0149a9cb482e1f.jpeg" /></p> <p>《武林外传》</p> <p>方言仍是塑造喜剧的有效手段</p> <p>“笑的经典”代表一种生活的真实</p> <p>王汝刚、张建亚、赵屹鸥、曹可凡……沙龙上,几位上海的创作者不约而同提到了海派喜剧的过去与现在。</p> <p>王汝刚的印象里,《七十二家房客》是滑稽界老前辈们集体“聊”出来的作品,首演时没有剧本。但这样的模式,到这代人行不通了。</p> <p><img src="http://p8.itc.cn/q_70/images03/20201210/578042a1ed36484485ef751a8e0332c3.jpeg" /></p> <p><img src="http://p0.itc.cn/q_70/images03/20201210/e0fdcc2dff88487d9dcb3f726a7ebddc.jpeg" /></p> <p>王汝刚 张建亚</p> <p>张建亚的电影《三毛从军记》是上海电影喜剧一脉的代表作品之一。28年前创作时,正赶上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热播,剧中语言之精巧一时风头无两。张建亚决定另辟蹊径,把默片时代卓别林的感觉融入三毛的故事。“但现在,如果仅仅动用手段已经不行了,我们面对的观众见多识广。”演过话剧、配过音、当过主持人的赵屹鸥坦言,相比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北方方言,包括沪语在内的吴语方言在喜剧的疆域有些式微了。</p> <p><img src="http://p5.itc.cn/q_70/images03/20201210/4be35886117a4d9b843863f4e6d7b7c9.jpeg" /></p> <p>《三毛从军记》</p> <p><img src="http://p4.itc.cn/q_70/images03/20201210/cfe0083fa17f4f1e9adb4614a996528f.jpeg" /></p> <p>《编辑部的故事》</p> <p>如果说喜剧创作的难度是1.0,那么带着浓烈地域色彩的海派喜剧创作难度更上层楼。有没有破解之道?与会者从海派经典里求索答案。</p> <p>曹可凡提到了桑弧。他执导的《太太万岁》没有一流演员坐镇,但剧本极为精巧,讲女性虚荣,讲社会的欺骗,所有的喜剧结构层层嵌套,作品名动一时。它与《假凤虚凰》以及稍后的《哀乐中年》一样,都是海派喜剧扎根于市井生活、展开市民喜怒哀乐的范本。</p> <p><img src="http://p3.itc.cn/q_70/images03/20201210/ae24e8f7bf2944b0a686a8257af188b4.jpeg" /></p> <p><img src="http://p1.itc.cn/q_70/images03/20201210/82349a913afa4449bd65227e764aba70.jpeg" /></p> <p>赵屹鸥 曹可凡</p> <p>‍‍‍‍‍‍‍‍‍‍‍‍‍‍‍‍‍《股疯》也是沙龙上屡被提及的作品。虽说影片里都是些让人糟心的事,倾家荡产,夫妻离心,隔岸观火等,但电影能始终传递谐谑的气氛,这其中剧作细节奏效,演员表演准确,更重要的在于方言对白与表演的严丝合缝。王汝刚迄今记得片中台词,他复刻出来,上海话、宁波话、绍兴话、苏北话、苏州话……就是一股子市井生活的浓郁气息,夹杂着市民心性的活色生香。</p> <p>他还回忆起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的往事,一次在北京开会,她老人家冷不丁在电梯里冒出一句越剧念白“全聚德”,逗乐了四下。原来,一群人挤在电梯里,像是烤鸭被送进了烤炉。经典的作品也好,老艺术家的一时妙言也罢,方言的渗透,其实代表着一种生活的真实。</p> <p><img src="http://p9.itc.cn/q_70/images03/20201210/0b8444cb0d284dfa9de75a5d58ec1fff.jpeg" /></p> <p>《太太万岁》</p> <p><img src="http://p9.itc.cn/q_70/images03/20201210/988741a754014344ad3a16ab7917bea7.jpeg" /></p> <p>《股疯》</p> <p>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杨俊蕾借契科夫笔下的形象为喜剧创作找灵感。文学巨匠塑造的,是名喜剧写作者。他生活中听到一个难得的笑话时会迅速把袖口翻出来,用铅笔把故事、灵感记在身上。学者说,她自己也会时刻记录生活中喜出望外的东西,这些因无法预测而突然分享的内容其实带有很大的力量,“好故事价值千金,一个让人捧腹大笑的故事其实是无价之宝。”</p> <p><img src="http://p6.itc.cn/q_70/images03/20201210/0505905ca63e4b0fbfa3193c682b0ba9.jpeg" /></p> <p><img src="http://p6.itc.cn/q_70/images03/20201210/1a810af0ff1244c5a1020c3a88d690da.jpeg" /></p> <p>杨俊蕾 王丽萍</p> <p><img src="http://p1.itc.cn/q_70/images03/20201210/ef3c275c901e42bf855842da0639570b.jpeg" /></p> <p>转载自文汇报,作者王彦</p> <p>原标题为“在喜剧成为‘刚需’的当下,它最大的‘包袱’仍从生活体察中来”</p> <p>剧照来源豆瓣</p> <p>- End -</p> <p>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i class="backsohu"></i>返回搜狐,查看更多</p> <!-- 政务账号添加来源标示处理 --> <!-- 政务账号添加来源标示处理 --> <p data-role="editor-name">责任编辑:</p>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娱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