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务处理 -->
<p data-role="original-title" style="display:none">原标题:“间谍大师”逝世,他说出了这份职业的肮脏和黑暗</p>
<p>原创 外滩君 外滩TheBund </p>
<p>007在浪漫间谍人生 </p>
<p>他则展示间谍的真实生活 </p>
<p><img src="http://p1.itc.cn/q_70/images03/20201216/42caf1e4e0ce4abfa25efd24673f802b.jpeg" height="642" width="940" /></p>
<p>勒卡雷与加里·奥德曼 </p>
<p>就在2020年快要结束的时候,一位间谍大师陨落了。 </p>
<p>12月13日晚,英国著名文学大师、间谍小说家约翰·勒卡雷(John leCarré)在英国的一家医院因肺炎去世,享年89岁。 </p>
<p>你可能并不熟悉他的名字,但你一定看过《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夜班经理》、《柏林谍影》这些经典的间谍电影。 </p>
<p>勒卡雷就是这些电影背后真正的操刀人,《泰晤士报》把他评为 “1945年以来50位最伟大的英国作家”之一。 </p>
<p><img src="http://p4.itc.cn/q_70/images03/20201216/acffaba90a5e455aa501896cb6321f96.jpeg" height="1527" width="1080" /></p>
<p>《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电影海报 </p>
<p>真实的间谍人生是怎样的?勒卡雷最清楚。因为从18岁开始,他就为军情五处工作,是一名真正的间谍,而后才转型为作家。 </p>
<p>所以在他去世后,BBC写下讣告,“勒卡雷剥去了007系列中的魅力和浪漫,取而代之的是职业间谍真实的黑暗和肮脏的生活。” </p>
<p><img src="http://p9.itc.cn/q_70/images03/20201216/4f55f03dac614865b513f9cbd37b6af7.jpeg" height="567" width="1080" /></p>
<p>约翰·勒卡雷部分作品 </p>
<p>在2020年的这个年末,勒卡雷作为间谍和大师的双面人生缓缓落下帷幕。 </p>
<p>01 </p>
<p>“一日间谍,终身间谍” </p>
<p>勒卡雷的创作与他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密不可分。 </p>
<p>勒卡雷原名戴维·康威尔(David Cornwell),1931年出生于英国一座沿海的小镇普尔。在勒卡雷五岁时,他的母亲弃他而去,父亲则是一名骗子兼赌徒,始终负债累累,并曾因保险欺诈而入狱。在勒卡雷的回忆录《鸽子隧道》中,他写下了他与父亲疏离而难舍的关系。 </p>
<p><img src="http://p5.itc.cn/q_70/images03/20201216/4a659da00ba24ba5aecd7bbe541098fb.jpeg" height="1535" width="1080" /></p>
<p>勒卡雷的回忆录《鸽子隧道》,包含近40个传奇人生片段 </p>
<p>为了假扮贵族,勒卡雷的父亲将儿子送入了圣安德预备学校。之后,曾在大学期间服兵役的勒卡雷,退役后进入了牛津大学林肯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p>
<p>老牌间谍奈特十分欣赏勒卡雷过人的聪慧与敏锐的观察力,因而得到了进入英国情报机关的机会。勒卡雷先后秘密供职于“军情五处”与“军情六处”,负责对东柏林的间谍工作。 </p>
<p><img src="http://p9.itc.cn/q_70/images03/20201216/9750d6061a654721af2cbf4d2c9e022f.jpeg" height="272" width="185" /></p>
<p>年轻时的勒卡雷 </p>
<p>“军情六处”即秘密情报局(SIS),在名义上隶属英国外交部,是世界上最知名的情报机构之一。与负责保密防谍等对内人物的“军情五处”不同,“军情六处”主要负责搜集、刺探他国的各类情报。 </p>
<p><img src="//p2.itc.cn/q_70/images03/20201216/8523a498eca54120b572ddeeae340d3e.jpeg" height="167" width="301" /></p>
<p>秘密情报局MI6的标志 </p>
<p>因而,除了专业技术外,需要成员拥有得体的谈吐,并且通晓各类话题,这样才能通过营造亲切友好的关系,来套取秘密情报。 </p>
<p>勒卡雷在书中旁征博引,用词精妙,语言幽默,从中恰恰能看出这样一个具有英国老牌绅士腔调的谍报人员的影子。 </p>
<p>勒卡雷也曾自嘲道:“我受过最严谨的写作训练,它并非来自任何中学老师或者大学教授,更不是从写作专业学校那里学来;它……来自军情五处总部顶楼那些受过古典式教育的高级官员。他们一副幸灾乐祸的老学究模样,抓起我的报告,对我那些炫耀式的从句和毫无必要的副词表达了极力的貌视。然后在我朽木不可雕也的文章页边空白处打上分数,以及诸如‘行文累赘——注意省略——论证缺失——结论草率——你真的是这个意思吗?’之类的评论。” </p>
<p>从这个角度而言,间谍身份为勒卡雷的文学创作带来的不仅仅是极为真实的现实背景,还有语言与气质上更为深远的影响。 </p>
<p>似乎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一日间谍,终身间谍。” </p>
<p>就算转职为小说家后,勒卡雷的生活也毫不平淡。他曾与默多克、撒切尔共进午餐,也曾跟着战地记者藏身壕沟,亲入狱中采访恐怖分子。 </p>
<p>在间谍与作家的身份转换中,他思索着两者的异同:“间谍生涯与小说写作其实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两者都要随时准备好去窥视人类的罪过,以及通往背叛的种种途径。” </p>
<p>02 </p>
<p>平凡而真实的间谍 </p>
<p>没有美女也没有枪战 </p>
<p>英国作家对间谍题材的兴趣由来已久。英国作家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创造的詹姆斯·邦德,凭借颇具绅士风度而又充满魅力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大众心中间谍人物的代表。 </p>
<p><img src="http://p7.itc.cn/q_70/images03/20201216/8a07d41b676d4e189e981737e25f0f0a.jpeg" height="298" width="550" /></p>
<p>历代詹姆斯·邦德 </p>
<p>但勒卡雷深谙真实的间谍世界,真实的谍战中没有光鲜亮丽的社交,没有美女与枪支,也没有英雄般的冒险。勒卡雷创造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间谍,而他笔下的乔治·史迈利也借此成为了不朽的间谍角色。 </p>
<p>在勒卡雷的处女作《召唤死者》中,他创造的间谍以军情五处的同事宾厄姆为原型。不同于萤幕中炫目的英雄角色,勒卡姆笔下的间谍“惊人的平凡……又矮又胖,性情安静”。 </p>
<p>间谍实质上是一种情报工作,对于勒卡姆笔下的角色而言,从事间谍工作也并不是只身前往敌营,从敌人口中撬出最隐秘的情报。而是通过调查,利用不同来源的线索,搜集大量信息,并通过缜密的分析和判断,逐渐拼凑出事实的真相,揪出敌方人员的马脚。 </p>
<p><img src="http://p3.itc.cn/q_70/images03/20201216/7200457541904d7c95b6f8bdb404c6a3.jpeg" height="726" width="1080" /></p>
<p>加里·奥德曼在《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中饰演乔治·史迈利 </p>
<p>而这些略显“平凡”的间谍生活在勒卡雷构建的极为真实的世界中,在那里,所有的事物都有自己的一套黑话与代号。英国秘密情报局被称作“马戏团”,指挥者“老总”,带领着“穷人”、“锅匠”、“士兵”、“裁缝”、“乞丐”等间谍。而在团队中也可能存在着敌方派来的“内奸”。 </p>
<p><img src="http://p5.itc.cn/q_70/images03/20201216/bb47ca0be5cd418594cf6ec023dfdbfa.jpeg" height="706" width="1080" /></p>
<p>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在《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中饰演“剥头皮组”头目 </p>
<p>勒卡雷用口语写作,对话生动简洁,在十分易读的同时用词却很精妙,同时带有诙谐的英式幽默。 </p>
<p>在喜剧式的文字背后,是褪下了光环的间谍,从充满硝烟的战场中走入了观众的现实,带领人们真正进入勒卡雷的谍战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充满了背叛与谎言,每个人都是某种间谍。 </p>
<p>如同蒂莫西·加顿·阿什(TimothyGarton Ash) 在《纽约客》上所评价的:“从主题上讲,勒卡雷真正的主题不是间谍。他写的是人类关系中无尽的迷津:背叛是一种爱,谎言是一种真理,好人为坏人服务,坏人为好人服务。” </p>
<p><img src="http://p0.itc.cn/q_70/images03/20201216/0e63a15dd79e491ab47ee622af95a7ca.jpeg" height="686" width="1080" /></p>
<p>电影《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演员、主创与勒卡雷的合影 </p>
<p>03 </p>
<p>“我们都是某种间谍” </p>
<p>勒卡雷一生得奖无数,包括1965年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的爱伦坡大奖、1964年获得英国毛姆奖、James Tait Black纪念奖等,分别在1963与1977年获得英国犯罪推理作家协会颁发的金匕首奖,1988年更获得了终身成就奖,即钻石匕首奖。 </p>
<p><img src="http://p0.itc.cn/q_70/images03/20201216/ebe7941c5ad04a6ab3a859cd49b5a5c5.jpeg" height="242" width="208" /></p>
<p>钻石匕首奖是英国推理作家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推理小说奖项之一 </p>
<p>勒卡雷为间谍小说创造了一片独立的世界,让乔治·史迈利这一经典间谍角色走入公众的视野。而对于拥有特殊童年经历和谍战经验的勒卡雷而言,间谍世界并不仅仅存在于他的笔下,虽然充满谎言,却与他自身的生活紧密相连。 </p>
<p>勒卡雷说:“逃避与欺骗是我童年非有不可的武器。青少年时期,我们都是某种间谍,而我却早已是退役的老兵。情报世界拥我入怀的时候,感觉就像回到家一样。” </p>
<p><img src="http://p3.itc.cn/q_70/images03/20201216/9e67c7538bfe43ecbec7a6b1f333edf3.jpeg" height="393" width="700" /></p>
<p>约翰·勒卡雷 </p>
<p>勒卡雷生前唯一的回忆录被命名为《鸽子隧道》。这个名字来源于他童年的一段经历。年少的勒卡雷被赌徒父亲带往一家赌场,赌场旁边饲养着一群鸽子。这些鸽子们只能依序由水泥浇筑的隧道飞出,供绅士们举枪射击取乐。侥幸逃脱的鸽子会因为天性飞回赌场,等着下次被放入隧道。 </p>
<p>勒卡雷将自己所有未定名的稿件都被叫做“鸽子隧道”。 </p>
<p>2020年12月13日,我想,勒卡雷的鸽子飞跃了屋顶。 </p>
<p>文/yinan </p>
<p>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p>
<p>部分资料来源:《鸽子隧道》 </p>
<p>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p>
<p>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p>
<p>原标题:《间谍大师逝世,他说出了这份职业的肮脏和黑暗》 </p>
<p>阅读原文<i class="backsohu"></i>返回搜狐,查看更多</p> <!-- 政务账号添加来源标示处理 -->
<!-- 政务账号添加来源标示处理 -->
<p data-role="editor-name">责任编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