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务处理 -->
<p data-role="original-title" style="display:none">原标题:陈凯歌盛赞纪录片《中国》绚丽画面,在忧伤和壮丽中引起观众无限幽思</p>
<p>纪录片《中国》自开播以来,口碑收视一路开挂,除了在豆瓣轻松拿下8.6分外,还成功登上当周口碑榜TOP5。此外,影片弹幕中更不乏“质感堪比电影级别”“湖南卫视精品保障”等极高赞誉。</p>
<p>不但网友被片中高级质感和唯美构图所震慑,纷纷加入“安利”队伍,张艺谋、陈凯歌两位导演对其所构筑的镜头故事,及所呈现的光影画面给予了高度评价。</p>
<p><strong>陈凯歌盛赞《中国》唯美画面,以独特理解与想象,构筑雄浑与变幻</strong></p>
<p>陈凯歌提到,罗攀用光影和画面,描摹古中国的人文与自然,以独特的理解与想象,构筑起微茫中的雄浑,博大中的变幻,在忧伤和壮丽中引起无限幽思,直通两、三千年前的天和地。</p>
<p><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12/18/66d2a7c9f8cea2ead4cd48c7.png" /></p>
<p>人们在谈论历史问题时,总会提出关于“真实感”的问题。对于如何解决历史的“真实性”,罗攀给到了自己的主张——假定性的,舞台感的历史场面还原。“以融汇写实与象征手法,用一堵高墙象征一座城池;一座屏风,隐喻着一个盛唐”。令观众随手截图,都是一幅幅唯美到极致的画卷:</p>
<p><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12/18/bb4d77c0b0c664cb803ade47.gif" /></p>
<p><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12/18/1e41c94d1e715861f459ec0d.jpeg" /></p>
<p>不得不说,光影与构图之美,在这部纪录片中发挥到极致,每一帧都像一幅精心描绘的图画。也印证了制片人李东坤所说,“我们希望,历史像一幅画卷那样,慢慢展开,令人怀想。”</p>
<p><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12/18/e50fd319646950faa26e30a1.jpeg" /></p>
<p>影像语言之所以能与大片看齐,其细节必然历经层层推敲。文本语言,静水流深,简洁干净,具有历史的穿透力和概括力。更难的是将它们合在一起,形成独到的审美样式,产生特有的审美价值。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集成创新,是对中外纪录片和影视艺术诸要素的集成创新。</p>
<p><strong>打通纪录片与影视剧的视听语言壁垒,建立自成一派的美学风格</strong></p>
<p>历史片因为对历史的叙述而自有价值,其中,美学构成则为刚需。“纪录片现在需要一套新的美学支撑,它的美学表达,跟剧情片、电视剧、电影是不一样的,它理应是一套另外的美学体系。”李东坤早前如此说到。</p>
<p>《中国》一改剧情片的拍摄方法,写意的手法不仅让该片更显灵韵和诗意,也建立起极为鲜明且自成一派的美学风格。</p>
<p><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12/18/e518950dea53c7068571ecba.jpeg" /></p>
<p>在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赵睿看来:“纪录片将历史课本中、史料记载中的文字变成了镜头下的丰富色彩,历史也随之有了更加立体化的呈现,影片的演绎也不再囿于历史影像黑白枯燥。”</p>
<p>纪录片《中国》目前已播出八集,故事轨迹已从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逐渐步入北魏民族融合阶段。不少网友在微博写下“再一次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身为中国人,就该看看自己的根在哪、民族自信在哪”等观感。<i class="backsohu"></i>返回搜狐,查看更多</p> <!-- 政务账号添加来源标示处理 -->
<!-- 政务账号添加来源标示处理 -->
<p data-role="editor-name">责任编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