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榜单  剧迷  一秒  新2  作者,  八卦爆料  萌翻  拳王  大餐  流量 

向为修复东海生物资源而奉献的科研人员致敬

   日期:2021-01-15 16:16:55     作者:wangxiao    浏览:16    
核心提示:原标题:向为修复东海生物资源而奉献的科研人员致敬在加入《东向大海》项目组之前,我刚从纪录片《人文大家》项目组中脱离出来,听闻有一个项目新开,就踌躇满志地主动找到了总导演黄小裕。
<!-- 政务处理 --> <p data-role="original-title" style="display:none">原标题:向为修复东海生物资源而奉献的科研人员致敬</p> <p>在加入《东向大海》项目组之前,我刚从纪录片《人文大家》项目组中脱离出来,听闻有一个项目新开,就踌躇满志地主动找到了总导演黄小裕。那是2018年3月的一个下午,总导演洋洋洒洒讲了一大堆,当时细节记不住了,只知道热血上头。</p> <p><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1/15/1a14bbe9805e5ee1dd327d5b.jpeg" /></p> <p>我被分到了第二集《探海》,这是从未有过的挑战,我从事纪录片行业4年,做了4年的人物纪录片,从未接触过现实题材,心里确实是没底的,在加上总导演黄小裕想要做一部具有跨时代意义、有国际影响力、有相当艺术性的“反传统主旋律”纪录片时,焦虑瞬间爬满了我的全身。为了给大家醒脑,总导演邀请大伙到位于龙井的一家茶室里召开研讨会,会上大伙都各抒己见,头脑风暴在不断碰撞,正当我在考虑如何把“三农”题材的主题报道纪录片处理时,总导演对第一集分集导演左言彬说“做个有意思的说明文”,看到左言彬瞬间兴奋起来时,我脑子里像是划过了一道闪电,听着他俩兴奋的交流,我也暗暗下定了要以细节入手的故事化叙事的决定。</p> <p><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1/15/1d93ece7aeddd56a44117176.jpeg" /></p> <p>既然有了细节化入手的决定,就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我以之前踩点的经历为依托,开始创作文本大纲,由于是现实题材,不能凭空想象,在明确了拍摄对象之后,需要实地考察并且拍摄。</p> <p>纪录片的选题构思和拍摄方式应是相辅相成,不可拘泥一处。就拿紫菜养殖来说,在温州洞头水产养殖所,我看到的是一串串吊在水里的贝壳,从左至右,从上往下都看不到紫菜的踪迹,水产养殖所的科研人员告诉我,紫菜就是养在贝壳上的,这一下子激起了我浓重的好奇心,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物种居然是靠“嫁接”的方式生长在一起的?霎时间,我的眼前飘过了四个大字“走进科学”。经过和科研人员的反复学习紫菜的生物特性、生长周期、培育难点之后,我决定把拍摄“紫菜的一生”作为故事线索。紫菜的一生贯穿整年,清明时节育种,白露前后采苗,年底丰收。一句话不能代表着紫菜丰收人们做出的的努力,我决定细细记录养殖紫菜的整年,告诉观众这不起眼的海作物的背后是有多么伟大的付出。</p> <p><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1/15/436fe4da4d392719293b192c.jpeg" /></p> <p>我带领着摄制组分别在清明,白露和11月上旬对不同阶段的紫菜进行拍摄,收获巨大,这是一次全新的拍摄体验,清明时果孢子的贝壳状态,使用了水下摄影装置;白露时脱离了贝壳的壳孢子状态,追加了延时等非常规拍摄;11月份紫菜大丰收,我特意安排了两组航拍,将规模盛大的收获场面一览无遗,三位摄影师随我登上了收割船,在超过7级的风浪中颠簸下记录着每一个养殖户的劳动和脸上由衷的笑容,也许是丰收的喜悦带动了我们的情绪,平常晕船晕车的某摄影师,第一次表示这一次不晕船。我亲眼看着紫菜从肉眼不见到肉眼可见,最后蔓延在网帘上成为人们熟知的模样,在这背后都是培育专家辛勤的汗水。</p> <p>大黄鱼作为东海四大鱼之中经济价值最高,口感最为细腻的海鱼,因上个世纪的无序捕捞,野生大黄鱼基本匿迹,而改变了这个局面的人叫做刘家富。第一次见这个貌不惊人的老人的时候是在医院里,老人刚做完背部手术,正应静养,可他叫嚷着非要出院,要去自己挚爱的养殖塘看看。刘家富,人称“大黄鱼之父”,在宁德可谓是家喻户晓,上世纪90年代他的科研团队成功培育出大黄鱼亲鱼,让已经濒临灭绝的大黄鱼重新回到了人们的餐桌上。</p> <p>这位可谓是水产界的“袁隆平”的老人为了修复东海的大黄鱼资源,殚精竭虑,燃烧了一辈子,他不为名不为利,直到现在他仍是一个农机所的技术员。刘家富的事迹感染到了我,为了能将老人这一辈子的成就浓缩在一个故事中,我决定用他最擅长的培育大黄鱼苗作切入口。其实拍摄的时候已不是大黄鱼最佳育苗时期了,但是刘家富的一句“我可以”打消了我的顾虑,拍摄很顺利,老人全程都非常配合,再采访中我问他这一生还有什么梦想的时候,他突然声音提高了八度,几乎是喊出来的“我对修复东海资源满怀信心”。让我们对这位无私奉献的老人报以最高的尊敬吧。</p> <p>8月初,摄制组踏上了前往铁墩岛的船,此航道不是旅游线路,铁墩岛也不是什么旅游景区,它是东海范围内唯二的中华凤头燕鸥人工招引的岛。此次是浙江省自然博物馆的鸟类学家一年一度的中华凤头燕鸥的环志行动,团队中还有几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专家。</p> <p>中华凤头燕鸥,是一种本世纪初才重新发现的极度濒危鸟类,刚发现的时候甚至只有个位数,这一发现震撼了所有的鸟类学家。2003年,时任浙江省自然博物馆馆长的陈水华带领着自己的护鸟团队默默地用科学招引的办法,将中华凤头燕鸥拉回了灭绝的警戒线,截止2020年中华凤头燕鸥已经有上百只,并且每年都会在4-8月回到铁墩岛上繁衍后代。</p> <p><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1/15/b7d214d57750fceb6f31d4a5.gif" /></p> <p>为了保留住中华凤头燕鸥栖息地的原始风貌,铁墩岛没有遭到人为破坏。上岛极为艰难,呈90度的岩壁,需要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稍有不慎,就会滑落海中。岛上有两座由浙江省自然博物馆筑造的观测小屋以及一座完全由简易工棚搭建而成的休息区,每年都会有10余个志愿者义务在岛上进行观测作业,紧密观察中华凤头燕鸥鸟群的动向。</p> <p><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1/15/ff6e5f75690042c0a9468484.jpeg" /></p> <p>环志行动开始了,现场拥挤却不混乱,我让两位摄影师见缝插针,随机拍摄,将这些满是汗水却又欢欣鼓舞的笑脸一一记录,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对鸟类深深的喜爱和对护鸟事业浓浓的责任感。拍摄到晚间,摄制组露宿岛上,蚊虫袭来,大伙都被咬得一塌糊涂。我拉住一位同样和我们露宿岛上的鸟类专家聊天“那么苦值得吗?”,一脸文弱的小哥回答:“第一是真的喜欢,第二这是我的事业,我不觉得苦!”。看着这位博士毕业的高材生,我心里油然起敬。让我们为这群放弃舒适生活,甘愿在恶劣环境中工作的人喝彩!</p> <p>红树林,是一种长在海里的树木群落,它的作用是防浪固堤,净化海水资源。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人们见惯不怪,但是在纬度更高的浙江,那可就是新鲜事儿了。没错,在浙江温州乐清西门岛上矗立的红树林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红树林群落。它不是自然生长的,而是一群科研人员种植的。红树林极其怕冷,一般是挨不过浙江的冬天的,但是却有20余亩红树林在科研人员多年的培育下,经受住了严寒的考验,为将来更高纬度的红树林种植起到了科学参考的作用。</p> <p><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1/15/9ed38fcd429219e78a885c94.jpeg" /></p> <p>由于红树林都种植在海洋与陆地的过渡地带——沼泽地里,走进去极易陷入,为了拍摄科研人员是如何培育红树林的,摄制组专门买了水衣,深一脚浅一脚的走进了泥潭拍摄,没一会儿,大家都成了泥猴,我甚至深深陷在了泥潭里,进退两难。带队专家笑着说:“没事,陷陷就习惯了,我们刚来的时候也经常陷下去,心里很怕,走多了,就知道怎么走不会陷下去了。”这不是一句苦中作乐的笑谈,而是对科研工作极其负责的精神。</p> <p><img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1/15/66b495e74697cc86d0fded31.jpeg" /></p> <p>《探海》讲述的是一群为了修复东海资源默默努力的人的故事,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名英雄,他们不会出现在海报上,他们的名字也不会让人津津乐道,他们的生活也和大多人无关,但是他们却是值得所有人敬佩的,让我们为他们的付出表示由衷的感谢!<i class="backsohu"></i>返回搜狐,查看更多</p> <!-- 政务账号添加来源标示处理 --> <!-- 政务账号添加来源标示处理 --> <p data-role="editor-name">责任编辑:</p>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娱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