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国机车”到“复兴号”动车组,中国轨道交通工业“跑”过140年。
9月27日,在中国第一个铁路工厂的所在地——唐山,中国轨道交通工业140年峰会举行。140年后的今天,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大功率机车、重载铁路货车、货运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等轨道交通装备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到2020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7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9%。
140年前的1881年,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正式开通,这一年,位于唐胥铁路终点站煤河边的胥各庄建立了修车厂,组装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拉响了中国铁路第一声嘹亮的汽笛,开启了中国轨道交通工业元年。
从1881年到2021年,从“万国机车”到“复兴号”动车组,从普通铁路到高速铁路,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一次次科技的进步,一次次速度的飞跃,既见证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
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轨道交通工业逐步走上自力更生、自主设计的发展道路:1952年成功制造第一台蒸汽机车“八一号”;1958年成功研制第一台干线内燃机车“巨龙号”、第一台电力机车“韶山1型”;1969年,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列地铁列车……再到2008年,“和谐号”CRH3动车组在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此后,又成功研制出“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时速400公里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时速350公里货运动车组、中国标准地铁列车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让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到2020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7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9%;其中,时速300—350公里的高铁运营里程1.37万公里,占比为36%;时速200—250公里的高铁运营里程2.42万公里,占比为64%。投入运营的高速列车近4000组,占世界高速列车总数三分之二,实现了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创造了时速420公里交会试验世界纪录。
这背后,是从“和谐号”创造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到“复兴号”树立世界高铁运营新标杆,再到“绿巨人”进藏入疆,近4000列高铁列车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在动车组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到84%;系列化中国标准地铁列车,30项关键零部件全部采用中国标准。
“中国中车已构建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动车组产品谱系,时速160公里至350公里‘复兴号’系列动车组全面投用。”中车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在创新过程中,中国中车还形成了“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中国中车拥有2个国家级创新中心、10个国家级研发机构、2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海外研发中心,涵盖产品研发、仿真计算、试验验证、成果转化的全过程。
记者获悉,未来中车将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聚焦突破原创技术基础技术、聚焦突破系统解决方案、聚焦重大产品研发。在高速列车、高速磁浮、智慧交通、川藏铁路装备等领域,形成涵盖核心技术、关键装备、集成应用、标准规范等自主核心技术体系。同时,充分发挥中车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方面的核心优势,加强产业链开放合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努力当好现代产业链链长。
从“万国机车”到“复兴号”动车组,中国轨道交通工业“跑”过140年。
9月27日,在中国第一个铁路工厂的所在地——唐山,中国轨道交通工业140年峰会举行。140年后的今天,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大功率机车、重载铁路货车、货运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等轨道交通装备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到2020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7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9%。
140年前的1881年,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正式开通,这一年,位于唐胥铁路终点站煤河边的胥各庄建立了修车厂,组装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拉响了中国铁路第一声嘹亮的汽笛,开启了中国轨道交通工业元年。
从1881年到2021年,从“万国机车”到“复兴号”动车组,从普通铁路到高速铁路,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一次次科技的进步,一次次速度的飞跃,既见证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
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轨道交通工业逐步走上自力更生、自主设计的发展道路:1952年成功制造第一台蒸汽机车“八一号”;1958年成功研制第一台干线内燃机车“巨龙号”、第一台电力机车“韶山1型”;1969年,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列地铁列车……再到2008年,“和谐号”CRH3动车组在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此后,又成功研制出“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时速400公里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时速350公里货运动车组、中国标准地铁列车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让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到2020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7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9%;其中,时速300—350公里的高铁运营里程1.37万公里,占比为36%;时速200—250公里的高铁运营里程2.42万公里,占比为64%。投入运营的高速列车近4000组,占世界高速列车总数三分之二,实现了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创造了时速420公里交会试验世界纪录。
这背后,是从“和谐号”创造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到“复兴号”树立世界高铁运营新标杆,再到“绿巨人”进藏入疆,近4000列高铁列车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在动车组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到84%;系列化中国标准地铁列车,30项关键零部件全部采用中国标准。
“中国中车已构建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动车组产品谱系,时速160公里至350公里‘复兴号’系列动车组全面投用。”中车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在创新过程中,中国中车还形成了“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中国中车拥有2个国家级创新中心、10个国家级研发机构、2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海外研发中心,涵盖产品研发、仿真计算、试验验证、成果转化的全过程。
记者获悉,未来中车将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聚焦突破原创技术基础技术、聚焦突破系统解决方案、聚焦重大产品研发。在高速列车、高速磁浮、智慧交通、川藏铁路装备等领域,形成涵盖核心技术、关键装备、集成应用、标准规范等自主核心技术体系。同时,充分发挥中车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方面的核心优势,加强产业链开放合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努力当好现代产业链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