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药厂  小品 

【新春走基层】化屋村火起来了

   日期:2022-02-15 11:11:00     浏览:20    评论:0    

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扶贫车间负责人杨文丽(中)与绣娘一道通过网络直播展示当地制作的手工艺品。史开心摄(中经视觉)

春节假期,一场少见的大雪让贵州的西北部银装素裹、分外妖娆。静卧在乌江北岸的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却自成天地,路边的三角梅花团锦簇,灿烂又热情。记者沿着新修的旅游公路、迎着微微寒风走进这个小村庄,火红的灯笼随风摇曳。

“去年虽受到疫情影响,但收入还不错,比在外面打工好。”以前长期在外务工的赵玉学夫妇回到村里开农家乐,一年存了3万多元。“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在家有了不错的收入,孩子学习成绩也提高了。”赵玉学说。

化屋村地处悬崖之下,耕地少而贫瘠,曾是深度贫困村,近年来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贫困人口清零。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芝告诉记者,化屋村坚持一切围绕乡村旅游干,既在服务配套上下功夫,也在丰富业态上做文章,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春节前夕,杨清鑫夫妇开办的农家乐正式开门迎客,装修一新的房屋能同时接待10桌客人,“乡村旅游风生水起,一定大有前途”。

化屋村目前有农家乐33家、民宿和农家旅馆12家,其中有20多家农家乐是2021年新增的。如今,化屋村已经成为不少游客向往的打卡地,去年累计接待游客近5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亿余元。

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带火了传统工艺产品销售。在化屋村扶贫车间,负责人杨文丽趁着游客不多的时机,忙着修整房屋、整理产品,为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做准备。

“我们结合化屋村传统的苗绣、蜡染等手工技艺,创新开发了50多种文创产品,得到了市场积极回应。”杨文丽告诉记者,2021年以来,化屋村的文创手工艺品销售走俏,带动了当地更多绣娘就业。截至目前,该车间吸纳了22名苗族妇女稳定就业,每人每月平均收入4000元左右,还有70余名绣娘通过以件计酬方式灵活参与工艺品制作。

除线下和订单销售外,扶贫车间还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直播带货,拓展了手工艺产品的销售渠道。“2021年,扶贫车间总销售额达400多万元,线上线下平台各占一半。”杨文丽告诉记者。

记者在化屋村扶贫车间的展台看到,除了有化屋村村民制作的服饰、蜡染等传统手工艺产品外,还有来自周边地区的土特产,小小车间俨然成了黔西特产的展示中心。

虽然刚刚起步,但欣欣向荣的景象让村民看到了希望,回家乡发展已成为越来越多村民的选择。张玉芝告诉记者,去年返乡就业创业的村民有150多人,这个春节假期更是经常接到外出务工村民的咨询电话,“大家都希望能够回家乡发展,与化屋村一起成长”。

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扶贫车间负责人杨文丽(中)与绣娘一道通过网络直播展示当地制作的手工艺品。史开心摄(中经视觉)

春节假期,一场少见的大雪让贵州的西北部银装素裹、分外妖娆。静卧在乌江北岸的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却自成天地,路边的三角梅花团锦簇,灿烂又热情。记者沿着新修的旅游公路、迎着微微寒风走进这个小村庄,火红的灯笼随风摇曳。

“去年虽受到疫情影响,但收入还不错,比在外面打工好。”以前长期在外务工的赵玉学夫妇回到村里开农家乐,一年存了3万多元。“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在家有了不错的收入,孩子学习成绩也提高了。”赵玉学说。

化屋村地处悬崖之下,耕地少而贫瘠,曾是深度贫困村,近年来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贫困人口清零。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芝告诉记者,化屋村坚持一切围绕乡村旅游干,既在服务配套上下功夫,也在丰富业态上做文章,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春节前夕,杨清鑫夫妇开办的农家乐正式开门迎客,装修一新的房屋能同时接待10桌客人,“乡村旅游风生水起,一定大有前途”。

化屋村目前有农家乐33家、民宿和农家旅馆12家,其中有20多家农家乐是2021年新增的。如今,化屋村已经成为不少游客向往的打卡地,去年累计接待游客近5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亿余元。

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带火了传统工艺产品销售。在化屋村扶贫车间,负责人杨文丽趁着游客不多的时机,忙着修整房屋、整理产品,为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做准备。

“我们结合化屋村传统的苗绣、蜡染等手工技艺,创新开发了50多种文创产品,得到了市场积极回应。”杨文丽告诉记者,2021年以来,化屋村的文创手工艺品销售走俏,带动了当地更多绣娘就业。截至目前,该车间吸纳了22名苗族妇女稳定就业,每人每月平均收入4000元左右,还有70余名绣娘通过以件计酬方式灵活参与工艺品制作。

除线下和订单销售外,扶贫车间还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直播带货,拓展了手工艺产品的销售渠道。“2021年,扶贫车间总销售额达400多万元,线上线下平台各占一半。”杨文丽告诉记者。

记者在化屋村扶贫车间的展台看到,除了有化屋村村民制作的服饰、蜡染等传统手工艺产品外,还有来自周边地区的土特产,小小车间俨然成了黔西特产的展示中心。

虽然刚刚起步,但欣欣向荣的景象让村民看到了希望,回家乡发展已成为越来越多村民的选择。张玉芝告诉记者,去年返乡就业创业的村民有150多人,这个春节假期更是经常接到外出务工村民的咨询电话,“大家都希望能够回家乡发展,与化屋村一起成长”。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