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quot;/  quot;  校长  lt;met  作者,    叶县  APP  时期  重点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1.3万亿斤数字背后的意义?

   日期:2022-02-23 06:04:37     浏览:4    评论:0    

北京怀柔,颗粒饱满的五彩稻谷丰收。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在百年变局下,粮食问题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粮食和农产品供给被放在第一部分,成为农业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刚刚发布的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如何保障14亿人的饭碗?如何保障粮食稳产、农产品供给稳定,在连续18年丰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如何继续挖潜,保障粮食稳产乃至增产?为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录祥,详细解答了“1.3万亿斤以上”这个数字背后的意义。

反复强调粮食安全的背景是什么?

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重申“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对此,刘录祥认为是非常有必要且恰当的,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用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解决了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18连丰”的骄人成就,而且自2015年以来,连续7年超过了1.3万亿斤,2021年达到1.36万亿斤,特别是作为我国口粮的小麦稻谷等自给率超过98%,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小麦库存可以满足一年半的消费需求,为我国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战略目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但也必须看到,全球极端气候频发和近两年新冠疫情持续等诸多不利因素,更加凸显了粮食安全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核心地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首次把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纳入“十四五”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因。

今年继续确保1.3万亿斤,难点在哪?

去年极端天气频发,今年冬春季预警的“拉尼娜”已经形成,这或许会对正在越冬的冬小麦造成影响,使得实现粮食稳产的保供任务异常艰巨。而夏粮小麦,恰恰是粮食增产的第一站,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风险,和未来的收成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全力保障好夏粮丰收,为2022年全年的粮食稳产、丰产,继续确保1.3万亿斤粮食产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刘录祥表示,夏粮生产的不利因素有三方面。第一,去年秋季多雨,不少地方晚播,造成苗小苗弱、根少根浅,且出苗不匀不齐。第二,抢播造成部分麦田整地质量差,明暗坷垃较多,前茬秸秆粉碎不到位,使小麦出现悬根苗,冬季发生低温寒潮,生长不良易发生冻害。第三,因苗小苗弱,冬前病虫草害防控比例低,土壤墒情好,春季温度预报会偏高1-2摄氏度,防控压力较大。

不过,刘录祥表示,从现在看,今年的夏粮丰收,也有许多有利的条件。首先,冬小麦播种面积基本稳定,这就奠定了小麦丰收的基础。第二是土壤墒情足,主产区土壤含水量基本都在70%以上,可以满足春季小麦生长需求,特别是占比三分之二的中低产田、旱地的苗情要好于往年。第三是苗情转化快,虽然三类苗比例比往年增高,但目前的最新调度数据显示较去年12月有所降低,约8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去年11-12月份气温偏高于常年1-4摄氏度,平均增加了120摄氏度积温,相当于播期提前5-7天的结果。

保障粮食生产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刘录祥表示,要实现夏粮首战告捷,必须过好晚播麦促弱转壮这一关。要全力推动晚播麦促弱转壮、早发稳长,因地因苗加强精准指导和精细服务。就在近期,农业农村部已经组织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部门,紧急启动了冬小麦“科技壮苗”等专项行动。

刘录祥称,以冬小麦为例。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针对冬小麦三类弱苗,提出了三方面技术建议:首先要确保弱苗安全越冬,晚播小麦生长温度是关键,可施用干燥农家肥,或轻镇压碎土,增温防冻。第二抓好春季早管早促,以浅中耕划锄为主,提高地温,促苗早发。基本苗少的可分次施肥,每次3-5公斤;基本苗过大要推迟肥水管理,防止后期倒伏。苗龄小,春季非必要不浇水,保持地温,促春季分蘖生长,培育合理群体,保证足够的成穗数。第三,加强病虫草害的防控,随时关注植保部门预测,结合实地调查病虫草害发生情况,选择高效绿色防控技术及时防治。以预防为主,减轻生物逆境损失。

专家谈

种业振兴

有助提高粮食产量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表示,我国种业已进入到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全面实施种业振兴的新阶段。2021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全面启动种质资源普查,农作物方面完成了最后一批707个县

资源普查,畜禽和水产普查覆盖率也达到了90%以上,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全面推进育种创新攻关,突破了小麦-冰草杂交国际难题, 创制出一大批高产、抗病、抗逆的小麦新种质、新材料,并发放全国育种单位共享利用。我国第三代杂交水稻实现了双季稻周年亩产达到1603.9公斤。利用分子聚合育种技术,在国内首次成功选育出高抗赤霉病、抗白粉病的“双抗”高产小麦新品种扬麦33号,有望成为我国新一代主导品种。2021年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上通过国家审定的新品种1875个,将在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怀柔,颗粒饱满的五彩稻谷丰收。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在百年变局下,粮食问题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粮食和农产品供给被放在第一部分,成为农业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刚刚发布的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如何保障14亿人的饭碗?如何保障粮食稳产、农产品供给稳定,在连续18年丰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如何继续挖潜,保障粮食稳产乃至增产?为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录祥,详细解答了“1.3万亿斤以上”这个数字背后的意义。

反复强调粮食安全的背景是什么?

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重申“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对此,刘录祥认为是非常有必要且恰当的,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用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解决了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18连丰”的骄人成就,而且自2015年以来,连续7年超过了1.3万亿斤,2021年达到1.36万亿斤,特别是作为我国口粮的小麦稻谷等自给率超过98%,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小麦库存可以满足一年半的消费需求,为我国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战略目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但也必须看到,全球极端气候频发和近两年新冠疫情持续等诸多不利因素,更加凸显了粮食安全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核心地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首次把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纳入“十四五”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因。

今年继续确保1.3万亿斤,难点在哪?

去年极端天气频发,今年冬春季预警的“拉尼娜”已经形成,这或许会对正在越冬的冬小麦造成影响,使得实现粮食稳产的保供任务异常艰巨。而夏粮小麦,恰恰是粮食增产的第一站,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风险,和未来的收成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全力保障好夏粮丰收,为2022年全年的粮食稳产、丰产,继续确保1.3万亿斤粮食产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刘录祥表示,夏粮生产的不利因素有三方面。第一,去年秋季多雨,不少地方晚播,造成苗小苗弱、根少根浅,且出苗不匀不齐。第二,抢播造成部分麦田整地质量差,明暗坷垃较多,前茬秸秆粉碎不到位,使小麦出现悬根苗,冬季发生低温寒潮,生长不良易发生冻害。第三,因苗小苗弱,冬前病虫草害防控比例低,土壤墒情好,春季温度预报会偏高1-2摄氏度,防控压力较大。

不过,刘录祥表示,从现在看,今年的夏粮丰收,也有许多有利的条件。首先,冬小麦播种面积基本稳定,这就奠定了小麦丰收的基础。第二是土壤墒情足,主产区土壤含水量基本都在70%以上,可以满足春季小麦生长需求,特别是占比三分之二的中低产田、旱地的苗情要好于往年。第三是苗情转化快,虽然三类苗比例比往年增高,但目前的最新调度数据显示较去年12月有所降低,约8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去年11-12月份气温偏高于常年1-4摄氏度,平均增加了120摄氏度积温,相当于播期提前5-7天的结果。

保障粮食生产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刘录祥表示,要实现夏粮首战告捷,必须过好晚播麦促弱转壮这一关。要全力推动晚播麦促弱转壮、早发稳长,因地因苗加强精准指导和精细服务。就在近期,农业农村部已经组织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部门,紧急启动了冬小麦“科技壮苗”等专项行动。

刘录祥称,以冬小麦为例。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针对冬小麦三类弱苗,提出了三方面技术建议:首先要确保弱苗安全越冬,晚播小麦生长温度是关键,可施用干燥农家肥,或轻镇压碎土,增温防冻。第二抓好春季早管早促,以浅中耕划锄为主,提高地温,促苗早发。基本苗少的可分次施肥,每次3-5公斤;基本苗过大要推迟肥水管理,防止后期倒伏。苗龄小,春季非必要不浇水,保持地温,促春季分蘖生长,培育合理群体,保证足够的成穗数。第三,加强病虫草害的防控,随时关注植保部门预测,结合实地调查病虫草害发生情况,选择高效绿色防控技术及时防治。以预防为主,减轻生物逆境损失。

专家谈

种业振兴

有助提高粮食产量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表示,我国种业已进入到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全面实施种业振兴的新阶段。2021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全面启动种质资源普查,农作物方面完成了最后一批707个县

资源普查,畜禽和水产普查覆盖率也达到了90%以上,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全面推进育种创新攻关,突破了小麦-冰草杂交国际难题, 创制出一大批高产、抗病、抗逆的小麦新种质、新材料,并发放全国育种单位共享利用。我国第三代杂交水稻实现了双季稻周年亩产达到1603.9公斤。利用分子聚合育种技术,在国内首次成功选育出高抗赤霉病、抗白粉病的“双抗”高产小麦新品种扬麦33号,有望成为我国新一代主导品种。2021年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上通过国家审定的新品种1875个,将在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