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作业  京秦高速  窗帘 

奔“富”未来 都市农业大展身手

   日期:2023-02-20 07:31:41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6    评论:0    

原标题:奔“富”未来 都市农业大展身手

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溧水区委宣传部供图)

□ 徐晋 颜芳

保有200万亩以上耕地,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产量在苏南五市中均列第一;蔬菜自给率达40%,叶菜自给率近70%;在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南京连续三年位列第一等次第一名;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溧水区、高淳区等五个涉农板块均进入综合排名第一等次,再次取得“满堂红”。

南京,这座以千万级人口,GDP排名跻身全国前十的特大城市交出一份农业农村发展的漂亮答卷。

日前,南京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明确南京将从实际出发,放大特色、发挥优势、扬长补短,加快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强市。

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强市,主战场在“三农”。

守住乡野,彰显城市个性

作为全国行政区划面积最小的省会城市之一,南京地形地貌为“六山一水三分田”,人均耕地低于江苏全省平均水平。从南京实际情况来看,全市7个涉农板块承载着超过60%的常住人口,承担着保障近千万人口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重大责任。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面对有限的耕地面积,南京按照最新三区三线划定结果,把208万亩耕地、18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到每一个地块,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03万亩以上、产量保持在19.6亿斤以上。

牢牢守住208万亩耕地红线,粮食种植面积增长1.19%,产量达19.8亿斤;蔬菜自给率达40%,叶菜自给率近70%。即使过去一年面对多重超预期的困难挑战,南京依然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在苏南五市中实现种植面积、粮食产量双第一。

放眼长三角大城市的规划版图,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南京是唯一从主城区到郊野公园或特色田园乡村,只需40分钟车程的城市。去年,南京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7.01%,已进入城镇化的高级阶段,“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空间格局加快形成,其中近70%的绿色开发空间是南京的独特优势所在。

大棚内,香甜、浓郁的草莓味扑面而来,提着篮子的游客弯腰在垄间采摘,享受着休闲采摘的乐趣。空闲时光,浦口汤泉街道民宿老板毕伟每天都会在村里走一圈,漫步在乡间小路,拍一拍传统村落,她说这些家门口的好风景一定要上传朋友圈,传播出去。田间地头,村民们忙碌的身影绘就了一幅抢抓农时、人勤春早的美丽图景。

让乡村振兴驶向“高速路”,南京将进一步发挥副城新城带动作用,推动高淳、溧水、六合3个副城建设生态导向、产城融合、功能完备的区域综合节点城市,支持禄口、柘塘等9个新城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同时,更大限度保护乡村传统肌理,杜绝大拆大建、整村装修,运用乡土材料,以自然、有效、不经意的人工干预,呈现原生的田园风光、原真的乡村风情、原味的历史质感。

科技高地,诠释新农人新财富

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利器在科技。

2月13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值得关注的是,文件在九个部分中将“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单列,加以强调。

盘活农业科教资源,南京拥有自身优势。据统计,南京拥有在校大学生95.6万人,每10万人口大学文化程度3.52万人、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涉农高校院所34家,拥有“两院”院士7名,具备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此次南京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再次明确,以农高区和农创中心为首的“国字号”平台要成为城市农业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支撑”。

草莓种植在半空的架子上,不用土而是依靠基质袋;开启智能化设施装置,自动调节棚内温度、湿度;种植架下端配备的管道,水肥一体机能自动浇水、施肥……在南京国家农高区内的丰码科技智慧农业示范园里,种植的每一颗草莓都含有满满的科技感。

作为姚期智院士领衔的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孵化企业,丰码科技在人工智能方面集结先发优势。“草莓生长需要实时监测记录每一个数据,并进行自动调控。”丰码科技科学官陈方圆说,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不仅节省人工,产量也得以提升。

科技兴农,不仅要让新技术、新基建、新理念连接田间地头,更要让新农人接过技术创新的接力棒。

生鲜配送、净菜加工、社区微菜场……南京田原牧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宇杰每天与小伙伴忙得不亦乐乎,这支核心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新农人在六合区雄州街道钱仓村承包了1200亩土地,种植各类瓜果和蔬菜。去年以来,农场种植的多个品种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我们不仅要帮农民种菜、卖菜,还在积极探索更多模式。”宋宇杰介绍,公司目前已经带动农场周边800户农户提升收益,亩均增收近500元。

“新农人”带来新力量,智慧农业带来新发展。去年6月,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持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2012年,南京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8万元,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翻倍增长到3.46万元,增速高于城镇居民1.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降至2.21:1,为2009年以来最低值。

数据的背后映射着许多深入人心的举措。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创新开展“宁姐月嫂”培训活动,为农村女性劳动力提供就业渠道;加快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一项项惠民举措让更多农民和用工企业实现了“双向奔赴”,托举起他们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文化赋能,乡村成为心灵归处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引文化之水注入乡村,打响乡村振兴文化品牌,村落也开始逐渐被唤醒。

老山脚下,山谷幽静。在南京众多乡村中,响堂村是个特别的存在。村庄三面环山一面抱水,在遗世独立中依然保存着30多年前的风貌。如何以艺术眼光重构乡村?如何将村落改造与山村文化有机结合?如何探索美好乡村的种种可能?一项名为“响堂计划”的项目两年前开始启动。

溪流潺潺,鸟语花香。如今,位于响堂村30号的栀咖啡已成为热门的打卡点。周末刚过去,店里熙熙攘攘的人群才散去不久。咖啡店店员介绍,即便是在乡村,拍照、打卡的游客也往来不绝。

栀咖啡的前身是一间农庄,2010年,村民房主朱地兵在此开了一间超市,由于生意不算景气,2019年索性关门贴出了招租广告。后来通过响堂当地回租村屋计划,不仅拿到了一年20多万的租金,老屋还得以免费翻新,现如今,坐在咖啡店窗前的老朱,已经成为了一家网红咖啡店的房东。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无论农业生产,还是乡村治理,农村说到底还是熟人社会,让群众亲眼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尤为重要。

青山绵延,层林叠翠,多年更迭革新打下的环境基础,让高淳游山村这片绿林环绕的美丽乡村,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路上的“排头兵”。

近年来,为更好发展村集体经济,游山村成立了固城游山茶叶合作社。这片以茶产业为核心的自然村落,为茶农们搭建了种植、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平台,带动附近村民种植茶叶600多亩,通过建品牌、拓销路,合作社的茶叶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增加了村民收益。

青山绿水为底色,以游山村为代表的南京乡村正迎来未来。

不仅有秦淮河畔的人间烟火,也有中国最美村镇不老村的干净整洁和雅致;不仅有空港、铁路的繁忙,也有山间小路的闲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活在南京城的人们,不同于其它都市居民与乡野隔绝,他们能便捷地去感受乡村的静谧力量,这样的田园城市令人向往。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