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药厂  小品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日期:2023-02-25 07:40:43     浏览:4    评论:0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两千多年前,屈原发出《天问》。中华民族对浩瀚宇宙的好奇与探索,数千年来从未止步。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实施。我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和安全可靠性最高的国家重点项目正式启动,代号为“921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这是多大的工程,而且它的特点是载人,人命关天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曾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多少年的努力就为一个目标,就是安全地把中国人送进太空,安全地返回祖国大地。”

2003年10月15日,长征二号F遥五运载火箭点火升空,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从神州大地送入广袤太空。“航天英雄”杨利伟,作为第一个飞入太空的中国人,他的名字被所有中国人铭记。

尽管无数中国航天人为了这一刻已经准备多年,但当它真的来临,紧张仍在所难免。王永志回忆,当飞船顺利返回,看到杨利伟健康地走出飞船,他感慨万千,“我们成功了,我们实现了飞天梦想”,“中国的飞船一经问世,就是世界水平”。

时光流转,中国载人航天不断地写下一个又一个“第一次”。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次完成空间自动交会对接、第一次实现天地连线太空授课……中国人迈向太空的脚步稳扎稳打,步步向前。

“天和”遨游星辰,将家园拓展至浩瀚星空;“问天”“梦天”探索无垠,叩问藏在星河之间的科学奥秘;“神舟”“天舟”往返天地,让天堑变为通途。航天员到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大三居”空间站里“出个差”,已成为常态。

2022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30年来,几代中国航天人接续奋斗,建成了自主建造、独立运行的“天宫”空间站,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空间站组装建造最快纪录,属于中国航天的空间站时代已经来临。

24日,“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展。本报特别推出“逐梦苍穹 圆梦天宫”特刊,回顾我国载人航天30年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

飞天,从来都是这个世界上最艰巨的挑战之一。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单船飞行到近百吨空间站组合体稳定运行……作为技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航天工程,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白手起家、稳步向前,不断刷新着航天梦的新高度。

“天上宫阙”不再只停留在诗人的想象。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小试牛刀,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飞入苍穹,再到天宫一号变身“太空教室”,现在,宽敞明亮的“天宫”空间站落成。完成这一切,我们只用了30年。

第1步

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早在工程论证立项时,我国航天科研人员就大胆提出了由推进舱、返回舱和轨道舱组成的三舱载人飞船技术路线。1999年11月20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迎来了首次飞行,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成功发射。期间,考核了运载火箭性能和可靠性,验证了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包括发射、测控通信、着陆回收等地面设施在内的整个系统工作的协调性,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实现新的重大突破。

随后,2001年至2002年,神舟二号到神舟四号无人试验飞船也先后成功发射。神舟二号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在轨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球,还首次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模拟人”则登上了神舟三号飞船,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四号飞船创下低温发射纪录,共搭载了52件科研设备。系统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多项科学实(试)验的在轨完成,为实现载人飞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3年10月15日,这是中国人飞天梦圆的时刻。

这一天,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飞船在轨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后返回地面,杨利伟成为首个成功飞天的中国航天员。飞船“成功发射、精确测控、正常运行、安全返回”的任务目标实现,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则实现了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突破。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搭乘神舟六号飞船进入太空,掌握了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飞行器控制、航天医学保障等载人飞船“多人多天”在轨飞行关键技术,并首次开展了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通过实施四次无人飞行任务,以及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突破和掌握了载人天地往返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有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实现了工程“第一步”的任务目标。

第2步

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2008年9月25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搭乘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两天后,中国航天员第一次在太空留下了“足迹”——翟志刚成功实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深邃的太空背景下,他将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举起。这标志着我国突破和掌握了空间出舱活动技术,是载人航天事业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200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一个重量级的“嘉宾”亮相春晚舞台,我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模型从舞台中央缓缓升起。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其主要任务是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初步建立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为空间站研制积累经验;进行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技术试验。

天宫一号入轨后,先后迎来了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三艘飞船的交会对接。

神舟八号是一艘无人飞船,入轨后成功与天宫一号完成了两次交会对接并安全返回。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搭乘神舟九号飞船进入太空,三名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工作和生活,刘洋成为了我国首个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旺手动控制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技术。

对于不少青年人来说,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进行的首次太空授课,是孩提时代关于载人航天的难忘画面。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搭乘神舟十号飞船进入太空,2013年6月20日,天宫一号变身为“太空课堂”,王亚平成为首位“太空教师”。神舟十号任务进一步考核了交会对接、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圆满完成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

有了前一阶段的基础,2016年9月15日成功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30多天后,航天员景海鹏、陈冬搭乘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航天员进入天宫二号工作和生活,首次完成33天的中期在轨驻留,实现了在轨生存时长的跨越式增长。

首位“太空快递小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于2017年4月20日发射成功,并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突破和验证了空间站货物运输、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关键技术,巩固了航天器多方位空间交会技术。天宫二号在轨期间开展了60余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重大应用效益的成果。

至此,我国成功突破和掌握了空间站货物运输、航天员中长期驻留、推进剂在轨补加、地面长时间任务支持和保障等技术,并开展了一批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为我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空间实验室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取得全面胜利。

第3步

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了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

中国空间站名为“天宫”,从设计伊始,其研制标准就达到世界第三代空间站水平。而建造空间站的过程就像在太空“搭积木”,各舱段分次上行,在轨完成组装。2021年4月29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为后续关键技术验证和空间站组装建造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1年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搭乘神舟十二号飞船进入太空,在空间站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驻留,并首次检验了东风着陆场的搜索回收能力。神十二乘组返回地球后,很快,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就搭乘神舟十三号飞船进入太空。作为“感觉良好乘组”,他们创造了中国航天员最长连续在轨飞行183天的纪录,并开展了2次“天宫课堂”授课,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完成。期间,天舟系列货运飞船持续承担起为两乘组“补货”的任务。

2022年4月,经全面系统评估,工程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5月10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的发射,是空间站建设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转入在轨建造阶段的首次发射任务。“最忙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于6月5日搭乘神舟十四号飞船进入太空,在轨期间,他们先后迎接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来访,顺利完成了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建造任务,并在轨迎接神舟十五号乘组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

随着神舟十五号飞船成功“到站”,天和核心舱对接口“满员”,6名中国航天员首次实现“太空会师”及在轨轮换。

随着“天宫”建造完成,空间站将转入为期十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初步计划每年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同时,将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并考虑研发空间站扩展舱段,进一步提升工程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

“天问”探火、“羲和”逐日,中国人奔赴灿烂星河的脚步不停。现在,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已经具备全面开展工程实施的条件,就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看到古人九天揽月的梦想成为现实。标题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

大事记

1992年9月21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并确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

1999年11月20日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2003年10月15日

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在轨飞行14圈并成功返回,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

2008年9月27日

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出舱,标志着中国人实现首次太空行走。

2011年9月29日

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初步建立载人空间试验平台。

2012年6月16日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实现中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刘洋成为我国首位女航天员。

2016年9月15日

天宫二号发射成功,成为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

2017年4月20日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突破和验证了空间站货物运输、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关键技术。

2020年5月5日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

2021年4月29日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2021年10月16日

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随后,航天员在空间站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驻留,创造了中国航天员最长连续在轨飞行183天的纪录,开启“天宫课堂”授课。

2022年10月31日

成功发射空间站梦天实验舱,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任务完成。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两千多年前,屈原发出《天问》。中华民族对浩瀚宇宙的好奇与探索,数千年来从未止步。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实施。我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和安全可靠性最高的国家重点项目正式启动,代号为“921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这是多大的工程,而且它的特点是载人,人命关天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曾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多少年的努力就为一个目标,就是安全地把中国人送进太空,安全地返回祖国大地。”

2003年10月15日,长征二号F遥五运载火箭点火升空,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从神州大地送入广袤太空。“航天英雄”杨利伟,作为第一个飞入太空的中国人,他的名字被所有中国人铭记。

尽管无数中国航天人为了这一刻已经准备多年,但当它真的来临,紧张仍在所难免。王永志回忆,当飞船顺利返回,看到杨利伟健康地走出飞船,他感慨万千,“我们成功了,我们实现了飞天梦想”,“中国的飞船一经问世,就是世界水平”。

时光流转,中国载人航天不断地写下一个又一个“第一次”。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次完成空间自动交会对接、第一次实现天地连线太空授课……中国人迈向太空的脚步稳扎稳打,步步向前。

“天和”遨游星辰,将家园拓展至浩瀚星空;“问天”“梦天”探索无垠,叩问藏在星河之间的科学奥秘;“神舟”“天舟”往返天地,让天堑变为通途。航天员到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大三居”空间站里“出个差”,已成为常态。

2022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30年来,几代中国航天人接续奋斗,建成了自主建造、独立运行的“天宫”空间站,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空间站组装建造最快纪录,属于中国航天的空间站时代已经来临。

24日,“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展。本报特别推出“逐梦苍穹 圆梦天宫”特刊,回顾我国载人航天30年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

飞天,从来都是这个世界上最艰巨的挑战之一。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单船飞行到近百吨空间站组合体稳定运行……作为技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航天工程,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白手起家、稳步向前,不断刷新着航天梦的新高度。

“天上宫阙”不再只停留在诗人的想象。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小试牛刀,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飞入苍穹,再到天宫一号变身“太空教室”,现在,宽敞明亮的“天宫”空间站落成。完成这一切,我们只用了30年。

第1步

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早在工程论证立项时,我国航天科研人员就大胆提出了由推进舱、返回舱和轨道舱组成的三舱载人飞船技术路线。1999年11月20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迎来了首次飞行,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成功发射。期间,考核了运载火箭性能和可靠性,验证了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包括发射、测控通信、着陆回收等地面设施在内的整个系统工作的协调性,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实现新的重大突破。

随后,2001年至2002年,神舟二号到神舟四号无人试验飞船也先后成功发射。神舟二号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在轨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球,还首次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模拟人”则登上了神舟三号飞船,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四号飞船创下低温发射纪录,共搭载了52件科研设备。系统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多项科学实(试)验的在轨完成,为实现载人飞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3年10月15日,这是中国人飞天梦圆的时刻。

这一天,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飞船在轨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后返回地面,杨利伟成为首个成功飞天的中国航天员。飞船“成功发射、精确测控、正常运行、安全返回”的任务目标实现,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则实现了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突破。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搭乘神舟六号飞船进入太空,掌握了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飞行器控制、航天医学保障等载人飞船“多人多天”在轨飞行关键技术,并首次开展了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通过实施四次无人飞行任务,以及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突破和掌握了载人天地往返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有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实现了工程“第一步”的任务目标。

第2步

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2008年9月25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搭乘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两天后,中国航天员第一次在太空留下了“足迹”——翟志刚成功实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深邃的太空背景下,他将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举起。这标志着我国突破和掌握了空间出舱活动技术,是载人航天事业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200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一个重量级的“嘉宾”亮相春晚舞台,我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模型从舞台中央缓缓升起。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其主要任务是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初步建立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为空间站研制积累经验;进行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技术试验。

天宫一号入轨后,先后迎来了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三艘飞船的交会对接。

神舟八号是一艘无人飞船,入轨后成功与天宫一号完成了两次交会对接并安全返回。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搭乘神舟九号飞船进入太空,三名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工作和生活,刘洋成为了我国首个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旺手动控制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技术。

对于不少青年人来说,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进行的首次太空授课,是孩提时代关于载人航天的难忘画面。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搭乘神舟十号飞船进入太空,2013年6月20日,天宫一号变身为“太空课堂”,王亚平成为首位“太空教师”。神舟十号任务进一步考核了交会对接、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圆满完成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

有了前一阶段的基础,2016年9月15日成功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30多天后,航天员景海鹏、陈冬搭乘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航天员进入天宫二号工作和生活,首次完成33天的中期在轨驻留,实现了在轨生存时长的跨越式增长。

首位“太空快递小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于2017年4月20日发射成功,并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突破和验证了空间站货物运输、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关键技术,巩固了航天器多方位空间交会技术。天宫二号在轨期间开展了60余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重大应用效益的成果。

至此,我国成功突破和掌握了空间站货物运输、航天员中长期驻留、推进剂在轨补加、地面长时间任务支持和保障等技术,并开展了一批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为我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空间实验室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取得全面胜利。

第3步

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了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

中国空间站名为“天宫”,从设计伊始,其研制标准就达到世界第三代空间站水平。而建造空间站的过程就像在太空“搭积木”,各舱段分次上行,在轨完成组装。2021年4月29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为后续关键技术验证和空间站组装建造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1年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搭乘神舟十二号飞船进入太空,在空间站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驻留,并首次检验了东风着陆场的搜索回收能力。神十二乘组返回地球后,很快,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就搭乘神舟十三号飞船进入太空。作为“感觉良好乘组”,他们创造了中国航天员最长连续在轨飞行183天的纪录,并开展了2次“天宫课堂”授课,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完成。期间,天舟系列货运飞船持续承担起为两乘组“补货”的任务。

2022年4月,经全面系统评估,工程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5月10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的发射,是空间站建设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转入在轨建造阶段的首次发射任务。“最忙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于6月5日搭乘神舟十四号飞船进入太空,在轨期间,他们先后迎接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来访,顺利完成了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建造任务,并在轨迎接神舟十五号乘组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

随着神舟十五号飞船成功“到站”,天和核心舱对接口“满员”,6名中国航天员首次实现“太空会师”及在轨轮换。

随着“天宫”建造完成,空间站将转入为期十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初步计划每年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同时,将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并考虑研发空间站扩展舱段,进一步提升工程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

“天问”探火、“羲和”逐日,中国人奔赴灿烂星河的脚步不停。现在,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已经具备全面开展工程实施的条件,就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看到古人九天揽月的梦想成为现实。标题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

大事记

1992年9月21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并确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

1999年11月20日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2003年10月15日

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在轨飞行14圈并成功返回,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

2008年9月27日

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出舱,标志着中国人实现首次太空行走。

2011年9月29日

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初步建立载人空间试验平台。

2012年6月16日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实现中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刘洋成为我国首位女航天员。

2016年9月15日

天宫二号发射成功,成为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

2017年4月20日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突破和验证了空间站货物运输、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关键技术。

2020年5月5日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

2021年4月29日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2021年10月16日

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随后,航天员在空间站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驻留,创造了中国航天员最长连续在轨飞行183天的纪录,开启“天宫课堂”授课。

2022年10月31日

成功发射空间站梦天实验舱,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任务完成。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