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药厂  小品 

社会“认养”唤醒“中国最美乡村”

   日期:2023-05-09 10:50:21     浏览:14    评论:0    

新华社南昌5月8日电(记者程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着约900年历史的江西婺源县思口镇延村,延续着农耕生活的节奏。这座传统村落特有的田园风光与徽州文化,吸引英国小伙爱德华和他的中国妻子廖敏欣在此“认养”古宅并定居下来。

“这里绿树成荫、小桥流水,徽派建筑非常漂亮,是我想象中中国传统古村落的样子。”爱德华说。

图为江西省婺源县山乡景致(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让他们惋惜的是,有的古村落一度年久失修,部分古建筑损坏严重。“有些古民居的厨房、后墙都塌了,如果就这么消失了非常可惜。”廖敏欣说。

探访了十多个古村落后,2015年两人决定在婺源“认养”一栋古宅,爱德华成为婺源县第一个“认养”古宅的外国人。

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婺源县有传统村落30个,明清古建筑遍布乡野。2012年6月,《婺源县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当地在具体实践中探索形成鼓励社会认养、整体搬迁、异地安置等一批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开发经验做法,建立健全古村落古建筑县、乡、村三级保护和监督管理机制。

记者走进爱德华夫妇认养的清代徽派古宅,入眼即是一座花园,鲜花竞相绽放。青砖黛瓦的徽派古宅、精美的木雕,搭配着西式壁炉、长条形的木质吧台、小黑板上手写的中英文菜单。

廖敏欣告诉记者,古宅修复前,这处有着距今200多年历史的清代古宅长期失修,老宅后堂等附属建筑已倒塌,砖、木、石“徽雕”等大部分构件损坏严重。

“古宅从外面看很美,但没有通电和通风,特别阴暗潮湿,当时已不能住人,搬家时楼梯都塌了。”廖敏欣说,为还原古宅历史风貌,他们聘请了“婺源三雕”传承人俞友鸿,打造出融合中英文化风格的民宿。

图为江西省婺源县山乡景致(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时光悄悄流走,爱德华夫妇的两个孩子在古村里出生、成长,2021年,他们精心设计的民宿投入营业。

“前来入住的游客中近九成是外国人,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中国传统村落和传统文化的美好,同时了解了婺源、江西等更广地域的人文风俗。”廖敏欣说。

为活化利用古建民居,留住徽韵“乡愁”,2022年,作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的江西婺源县对外发布14栋历史古建筑的名称、地址、建筑面积、历史年代、结构类型等信息,向全球招募“保护人”。在认养的过程中,当地住建部门会对认养人的改造和装修方案进行审核,以保护其原有风貌和相关建筑结构。

对于尝试“唤醒”古宅的人们来说,每栋古宅的修复和再利用都是漫长的过程。第一个“认养”婺源古民居的九思堂负责人吴志轩说,只做到保护,对于一栋古宅来说远远不够。一栋古宅所有的不仅仅是建筑层面,更多的是文化层面,比如过去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些才构成了完整的古宅概念。

婺源县文广新旅局副局长陶开伟介绍,近年来,婺源县设立2000万元专项资金,并出台《婺源县民宿产业扶持办法》等文件,引导全县民宿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目前,全县精品民宿发展到800余家,形成了3个百栋以上的古宅民宿村。数据显示,到婺源体验民宿的游客人均停留2.5天,日均消费1300元,间接带动2万余人就业,民宿体验游成为婺源旅游经济新亮点。

“我们将整合利用资源,进一步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古建筑保护,继续开展生态价值转化工作,探索传统村落、古建筑活化利用新路径。”陶开伟说。

新华社南昌5月8日电(记者程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着约900年历史的江西婺源县思口镇延村,延续着农耕生活的节奏。这座传统村落特有的田园风光与徽州文化,吸引英国小伙爱德华和他的中国妻子廖敏欣在此“认养”古宅并定居下来。

“这里绿树成荫、小桥流水,徽派建筑非常漂亮,是我想象中中国传统古村落的样子。”爱德华说。

图为江西省婺源县山乡景致(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让他们惋惜的是,有的古村落一度年久失修,部分古建筑损坏严重。“有些古民居的厨房、后墙都塌了,如果就这么消失了非常可惜。”廖敏欣说。

探访了十多个古村落后,2015年两人决定在婺源“认养”一栋古宅,爱德华成为婺源县第一个“认养”古宅的外国人。

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婺源县有传统村落30个,明清古建筑遍布乡野。2012年6月,《婺源县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当地在具体实践中探索形成鼓励社会认养、整体搬迁、异地安置等一批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开发经验做法,建立健全古村落古建筑县、乡、村三级保护和监督管理机制。

记者走进爱德华夫妇认养的清代徽派古宅,入眼即是一座花园,鲜花竞相绽放。青砖黛瓦的徽派古宅、精美的木雕,搭配着西式壁炉、长条形的木质吧台、小黑板上手写的中英文菜单。

廖敏欣告诉记者,古宅修复前,这处有着距今200多年历史的清代古宅长期失修,老宅后堂等附属建筑已倒塌,砖、木、石“徽雕”等大部分构件损坏严重。

“古宅从外面看很美,但没有通电和通风,特别阴暗潮湿,当时已不能住人,搬家时楼梯都塌了。”廖敏欣说,为还原古宅历史风貌,他们聘请了“婺源三雕”传承人俞友鸿,打造出融合中英文化风格的民宿。

图为江西省婺源县山乡景致(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时光悄悄流走,爱德华夫妇的两个孩子在古村里出生、成长,2021年,他们精心设计的民宿投入营业。

“前来入住的游客中近九成是外国人,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中国传统村落和传统文化的美好,同时了解了婺源、江西等更广地域的人文风俗。”廖敏欣说。

为活化利用古建民居,留住徽韵“乡愁”,2022年,作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的江西婺源县对外发布14栋历史古建筑的名称、地址、建筑面积、历史年代、结构类型等信息,向全球招募“保护人”。在认养的过程中,当地住建部门会对认养人的改造和装修方案进行审核,以保护其原有风貌和相关建筑结构。

对于尝试“唤醒”古宅的人们来说,每栋古宅的修复和再利用都是漫长的过程。第一个“认养”婺源古民居的九思堂负责人吴志轩说,只做到保护,对于一栋古宅来说远远不够。一栋古宅所有的不仅仅是建筑层面,更多的是文化层面,比如过去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些才构成了完整的古宅概念。

婺源县文广新旅局副局长陶开伟介绍,近年来,婺源县设立2000万元专项资金,并出台《婺源县民宿产业扶持办法》等文件,引导全县民宿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目前,全县精品民宿发展到800余家,形成了3个百栋以上的古宅民宿村。数据显示,到婺源体验民宿的游客人均停留2.5天,日均消费1300元,间接带动2万余人就业,民宿体验游成为婺源旅游经济新亮点。

“我们将整合利用资源,进一步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古建筑保护,继续开展生态价值转化工作,探索传统村落、古建筑活化利用新路径。”陶开伟说。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