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首条110千伏聚丙烯绝缘电缆投运,标志着我国绿色电缆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今年初,我国首个高压移动式储能电站投用;2021年,国产电力专用主控芯片“伏羲”投入量产……
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以所属6家企业入围“百户科技型企业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专项行动”(“科改行动”)为突破口,探索以高标准改革、高水平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南方电网的实践是“科改行动”的生动缩影。这项2020年4月启动的国企改革专项工程,支持和引导国有科技型企业在市场化改革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上取得新突破。三年多来,尽管规模体量、行业属性、改革基础不尽相同,“科改企业”坚持改革、创新“双轮驱动”,取得丰硕成果。
南方电网5月15日举行“科改行动”改革创新成果展。新华社记者王希 摄
三年来,“科改企业”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66项,新增授权发明专利4.4万件。2022年,“科改企业”营收、净利润较2020年分别增长33.6%、40.9%,全员劳动生产率较2020年增长30.1%。
行动实施以来,“科改企业”丰富改革“工具箱”,在治理、用人、激励机制等改革领域按下“加速键”——
“科改企业”坚持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同时采取针对性举措提升董事会的决策效率和水平。例如,有的企业选聘所在领域的专家进入董事会,有的专门设置科技创新委员会,为董事会开展科技创新重大决策提供保障。
量化考核指标,拉开考核差距,明确退出底线……“科改企业”普遍在三项制度领域推进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做实“能者上、庸者下”,有效激发了团队活力。
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在实施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基础上,对全部63个中层管理岗位实行公开竞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三年来先后有21人退出管理岗位,打破了“铁交椅”。
南网数字集团总经理李鹏表示,企业推动完善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的分配机制,做实多劳多得,还探索实施了项目跟投等激励措施,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潜力,实现了营收、利润三年翻四番的跨越式发展。
据了解,已有89%的“科改企业”面向关键岗位的核心骨干人才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覆盖11.6万人次。
国务院国资委5月15日在广州以“现场+视频”方式举行“科改行动”扩围深化现场推进会。 新华社记者王希 摄
另一方面,“科改企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力求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迈出新步伐——
企业创新资源有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我们将总部人员缩减近一半,二级单位职能人员压减5%、总占比压减到9%以内,研发技术人员占比提高到60%以上,将更多的人力资源倾斜到科技创新上来。”浪潮集团总经理刘继永说。
聚焦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科改企业”打出“组合拳”:有的企业实施“全员猎头”,将“硬引入”与“柔引用”有机结合;有的完善培训体系,多渠道宽口径选拔青年英才;不少企业推行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并建立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的容错机制。
此外,“科改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战略管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度,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在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实施集成产品开发模式,盾构装备设计周期从60天缩短至30天。
来自国资委的数据显示,“科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高位提升,近三年均超过14%,2022年达到17.7%;同期,“科改企业”新增培养或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00余人,实施“揭榜挂帅”项目3000余个。
据了解,经过今年5月最新一次充实扩围和动态调整,目前“科改企业”总数已达到672家。“必须继续坚定不移补短板、锻长板,强化体制机制改革与科技创新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努力实现新突破。”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说。
他表示,下一步,“科改企业”要建立完善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以更大力度打造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从科技创新各环节深入挖掘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的空间和潜能;要以更大力度强化创新激励,加快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近日,国内首条110千伏聚丙烯绝缘电缆投运,标志着我国绿色电缆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今年初,我国首个高压移动式储能电站投用;2021年,国产电力专用主控芯片“伏羲”投入量产……
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以所属6家企业入围“百户科技型企业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专项行动”(“科改行动”)为突破口,探索以高标准改革、高水平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南方电网的实践是“科改行动”的生动缩影。这项2020年4月启动的国企改革专项工程,支持和引导国有科技型企业在市场化改革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上取得新突破。三年多来,尽管规模体量、行业属性、改革基础不尽相同,“科改企业”坚持改革、创新“双轮驱动”,取得丰硕成果。
南方电网5月15日举行“科改行动”改革创新成果展。新华社记者王希 摄
三年来,“科改企业”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66项,新增授权发明专利4.4万件。2022年,“科改企业”营收、净利润较2020年分别增长33.6%、40.9%,全员劳动生产率较2020年增长30.1%。
行动实施以来,“科改企业”丰富改革“工具箱”,在治理、用人、激励机制等改革领域按下“加速键”——
“科改企业”坚持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同时采取针对性举措提升董事会的决策效率和水平。例如,有的企业选聘所在领域的专家进入董事会,有的专门设置科技创新委员会,为董事会开展科技创新重大决策提供保障。
量化考核指标,拉开考核差距,明确退出底线……“科改企业”普遍在三项制度领域推进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做实“能者上、庸者下”,有效激发了团队活力。
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在实施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基础上,对全部63个中层管理岗位实行公开竞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三年来先后有21人退出管理岗位,打破了“铁交椅”。
南网数字集团总经理李鹏表示,企业推动完善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的分配机制,做实多劳多得,还探索实施了项目跟投等激励措施,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潜力,实现了营收、利润三年翻四番的跨越式发展。
据了解,已有89%的“科改企业”面向关键岗位的核心骨干人才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覆盖11.6万人次。
国务院国资委5月15日在广州以“现场+视频”方式举行“科改行动”扩围深化现场推进会。 新华社记者王希 摄
另一方面,“科改企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力求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迈出新步伐——
企业创新资源有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我们将总部人员缩减近一半,二级单位职能人员压减5%、总占比压减到9%以内,研发技术人员占比提高到60%以上,将更多的人力资源倾斜到科技创新上来。”浪潮集团总经理刘继永说。
聚焦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科改企业”打出“组合拳”:有的企业实施“全员猎头”,将“硬引入”与“柔引用”有机结合;有的完善培训体系,多渠道宽口径选拔青年英才;不少企业推行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并建立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的容错机制。
此外,“科改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战略管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度,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在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实施集成产品开发模式,盾构装备设计周期从60天缩短至30天。
来自国资委的数据显示,“科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高位提升,近三年均超过14%,2022年达到17.7%;同期,“科改企业”新增培养或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00余人,实施“揭榜挂帅”项目3000余个。
据了解,经过今年5月最新一次充实扩围和动态调整,目前“科改企业”总数已达到672家。“必须继续坚定不移补短板、锻长板,强化体制机制改革与科技创新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努力实现新突破。”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说。
他表示,下一步,“科改企业”要建立完善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以更大力度打造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从科技创新各环节深入挖掘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的空间和潜能;要以更大力度强化创新激励,加快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