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作业  京秦高速  窗帘 

他的第二故乡在南极

   日期:2023-06-30 17:51:06     浏览:7    评论:0    

“跨越了极昼和极夜,从冰盖边缘挺进内陆腹地,从地表探索向南极航空迈进,为的就是探寻冰雪环境下能源信息系统的相关设计目标和实地应用情况。”中国第36、38、39次南极考察队队员王煜尘这样总结他连续三次远赴南极的经历。

回忆走上南极科考的道路,王煜尘将自己的动机与勇气、兴趣与恒心归于导师。“我的导师窦银科教授常说,用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去争取百分之一的希望。”

在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中,王煜尘主要负责航空科研仪器的安装调试、数据的归纳整理。“因为导师的这句话,我修好了很多当时看似无法修复的仪器设备,坚持完成了很多回头看时,自己都觉得很难第二次完成的任务。”

南极的科学研究是有趣的,当然也是困难重重的。“延迟严重的网络速度,不便的交通条件,有限的资源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每进行一项科学研究,都要付出高于常规几倍的努力和精力。但这些并没有成为我探索南极的绊脚石。”王煜尘说。

一次考察行进过程中,雪橇中轴断了,上面的集装箱体随即倾斜。当时正是暴雪天气,气温接近零下30摄氏度。在这恶劣的情境下,机械师们钻入雪橇下对橇体进行维修,王煜尘与科研岗位的队员为雪橇下的队友们传递工具、遮风挡雪。“如果维持一个动作不动,在雪橇下的队友只需要几分钟就会被大雪全部埋掉。”王煜尘说。

顶着凛冽的寒风,经过大约2小时的坚持,橇体终于修复完善,队伍也再次启程。

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回答这个问题,王煜尘展现出了理科生浪漫的一面:“在这里,空气永远是干净的,夜幕降临,月光可以照路,抬头仰望星空,银河就像倾泻的牛乳将夜幕浸染。伴着极光、星光,我躺在挖好的雪坑中凝视宇宙,浩瀚的宇宙与渺小的我,人与自然在这里尽情地对话。像是埋藏在基因里的种子,南极也就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的591名队员从上海出发,经过30多天的旅程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开始建设南极长城站。距今已经39年。“西风带的巨浪,东南极的飓风无一不见证着中国极地考察人的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王煜尘感慨道。

“对我而言,南极科考不仅是难得的经历,更是青春的烙印。”这位在南极尝遍酸甜苦辣的90后博士,穿着科考队的红色制服在镜头前纯真地笑,透出的不只是年少有为,更是天地男儿的青春样貌。

“跨越了极昼和极夜,从冰盖边缘挺进内陆腹地,从地表探索向南极航空迈进,为的就是探寻冰雪环境下能源信息系统的相关设计目标和实地应用情况。”中国第36、38、39次南极考察队队员王煜尘这样总结他连续三次远赴南极的经历。

回忆走上南极科考的道路,王煜尘将自己的动机与勇气、兴趣与恒心归于导师。“我的导师窦银科教授常说,用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去争取百分之一的希望。”

在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中,王煜尘主要负责航空科研仪器的安装调试、数据的归纳整理。“因为导师的这句话,我修好了很多当时看似无法修复的仪器设备,坚持完成了很多回头看时,自己都觉得很难第二次完成的任务。”

南极的科学研究是有趣的,当然也是困难重重的。“延迟严重的网络速度,不便的交通条件,有限的资源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每进行一项科学研究,都要付出高于常规几倍的努力和精力。但这些并没有成为我探索南极的绊脚石。”王煜尘说。

一次考察行进过程中,雪橇中轴断了,上面的集装箱体随即倾斜。当时正是暴雪天气,气温接近零下30摄氏度。在这恶劣的情境下,机械师们钻入雪橇下对橇体进行维修,王煜尘与科研岗位的队员为雪橇下的队友们传递工具、遮风挡雪。“如果维持一个动作不动,在雪橇下的队友只需要几分钟就会被大雪全部埋掉。”王煜尘说。

顶着凛冽的寒风,经过大约2小时的坚持,橇体终于修复完善,队伍也再次启程。

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回答这个问题,王煜尘展现出了理科生浪漫的一面:“在这里,空气永远是干净的,夜幕降临,月光可以照路,抬头仰望星空,银河就像倾泻的牛乳将夜幕浸染。伴着极光、星光,我躺在挖好的雪坑中凝视宇宙,浩瀚的宇宙与渺小的我,人与自然在这里尽情地对话。像是埋藏在基因里的种子,南极也就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的591名队员从上海出发,经过30多天的旅程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开始建设南极长城站。距今已经39年。“西风带的巨浪,东南极的飓风无一不见证着中国极地考察人的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王煜尘感慨道。

“对我而言,南极科考不仅是难得的经历,更是青春的烙印。”这位在南极尝遍酸甜苦辣的90后博士,穿着科考队的红色制服在镜头前纯真地笑,透出的不只是年少有为,更是天地男儿的青春样貌。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