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药厂  content=  小品 

毕业典礼 “致青春”的永恒记忆

   日期:2023-07-12 06:40:30     浏览:20    评论:0    

正值毕业季,无论幼儿园、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毕业典礼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毕业典礼是庆祝学生完成阶段学业后的重要仪式,它不仅意味着某一阶段学习的结束,同时还是新征程的开始。

我国古代学子的“毕业典礼”

我国古代的学校没有现代学校严格的学制,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古代学子并没有明确固定的毕业期限,在政府官学学习时不论年龄长幼,也不论学习时间长短,入朝为官才是“毕业”的唯一标准。

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度兴起,传统教育制度也在逐步完善。唐代官学对学生的年龄和学习年限设置了门槛,规定:“凡生,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针对不同学派的学子,官学也规定了不同的修习年限,如果在规定年限内未完成学业,学生将被除名。对大部分读书人来说,每一届科举考试就是他们的“毕业考试”,而毕业标准是入朝为官。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才算真正“毕业”,从学子到学校、官府都为之欢庆。

自隋唐到明清,按照科举体制,古代学子通过解试(即乡试)成为举人后,地方官员便会为他们举行盛大的“鹿鸣宴”,这是脱胎于周代“乡饮酒礼”的一种宴会形式,增加了《诗经》的演奏以助兴,更具文化品位和“敬老”“尊贤”的文化功能。

古代进士的“正礼”,近似于今天的毕业典礼。清代的进士在朝谢皇帝后,还要专门前往国子监拜谒祭酒和司业,并在那里举办他们的“毕业典礼”。这一仪式被称为“簪花”,这与今天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授予学位时的“拨穗”仪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严肃繁琐的正礼之外,新登科的学子们还会参加同年进士之间名目繁多的各种“毕业聚餐”。如黄梅戏《女驸马》唱词中提到的琼林宴,是皇帝专为款待新科进士而举行的宴会,因北宋时赐宴地点位于皇家花园琼林苑而得名。

新科进士也会自行出资筹办宴会,尤以唐代的“曲江宴”为盛。曲江宴是一种泛称,其中又以“关宴”最为出名,这是新科进士参加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毕业”宴会,宴会中众学子饮酒斗诗、歌行酒令,将宴会氛围推向高潮。同时,“关宴”也是同年登科学子之间的告别宴会,蕴含各奔前程的离别之意,故也称“离宴”,这与现代的毕业宴会有相同之处。

黑色长袍演变成的学位服

12世纪,一度被西罗马帝国扼杀的教育机构以修道院和教区学校的形式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在意大利北部地区,建起了中世纪最早的两所大学。随着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学位制度在中世纪欧洲问世。1130年,意大利波伦那大学首次授予一位研究古罗马法的学者以博士学位,不久又出现了硕士的称号。

法国是设立学位制度最早的国家之一,中世纪的巴黎大学由巴黎圣母院的附属学校演变而来。13世纪初,巴黎大学首创学士学位,随着大学里艺学院、医学院、法学院和神学院的成长,将学位分为博士、硕士和学士3个等级,形成了中世纪最完整的学位制度。巴黎大学规定,只有那些在3至4年时间内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并且通过相关考试的人才能被授予学士学位。有了这个学位,才可以进入大学当教师。

在早期大学里,普通学生没有考试,只有对于那些立志要成为大学教师的学生,学校才会组织学术能力测试,凡是通过考试的应试者,可以穿上宽大的黑色长袍,坐在长桌前享受盛宴。这个庆祝仪式已具有现代毕业典礼的雏形。

中世纪欧洲的人们多穿着长袍,这些连着风帽的长袍长及地面,以材质和颜色来区别不同的财富和社会地位。由于早期的大学隶属神学院,学者多为神职人员,为了体现自己的身份,他们都穿着黑色长袍,这也是为了在没有供暖设备的室内保暖。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改变了着装方式,但这种黑色长袍渐渐演变成为毕业典礼上的学位服。

15世纪,头巾成了饰物,帽子开始流行,学位帽也成为大学中学术大师和博士为了区别于普通学生的标准着装。这个时期的学位帽因为稀少而尊贵,通常带有精致的刺绣和装饰。随着时间流逝,学位帽的门槛逐渐降低,到现在各种学位的毕业生都可以戴上这样的帽子。

毕业典礼仪式最初流传到英国,引起牛津和剑桥大学的重视,这个庄严而盛大的仪式后来逐渐传遍整个欧美以及亚洲等地区。毕业典礼的“仪式感”是由宗教礼仪演变而来的,作为学校年度最隆重的活动,典礼仪式十分肃穆。在英国,不少毕业典礼会选在学校较有历史感的大教堂、当地比较有标志性和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礼堂。

加拿大的大学毕业典礼传统始于18世纪晚期。当时,许多加拿大学生到欧洲留学获得更高的教育水平,回国后带来了欧洲的传统。

美国大学毕业典礼随着社会发展也在不断变革。传统的毕业典礼仪式在这里逐渐失去宗教色彩,成为一个相对世俗化的仪式,而且不仅大学生,高中毕业生也可以参与其中,甚至高中毕业典礼在过去的百年里,从一个简单的学生表扬仪式,逐渐演变成了庄严而盛大的学年活动。1895年,当时美国的一所高中首次举行毕业典礼,仪式过程比大学要简单得多,只有几名毕业生、教职员工和家长参加,但不妨碍其巨大的影响力。逐渐,更多高中加入到毕业典礼的行列,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

日本的毕业典礼可以追溯到1876年陆军户山学校的“生徒卒业式”。“生徒”在日语里的意思是年轻的学生,“卒业”就是毕业,“卒业式”就是毕业典礼。在陆军户山学校之后,海军学校和东京大学在1877年也引入了“卒业式”。之后,官立、公立、私立学校也陆续仿效。与别国不同的是,日本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从未穿过学位服,也没戴过学位帽。据统计,日本700多所大学中,让毕业生穿黑色学位服的寥寥无几,一部分要求学生穿校服,也有的学校要求男生穿西装,女生几乎都穿“袴”,这也成了现代日本女大学生的毕业服。“袴”本来是古代日本男性贵族或武士的裤子,源自明治时代女校的学生服,由于其艳丽漂亮,而且比穿传统和服行动方便,所以“袴”就成为新时代日本女性知识人的象征。

作为与现代大学一起的舶来品,毕业典礼在我国民国初期一度十分受重视。据记载,当时的毕业典礼包括读经、祈福、演讲、毕业留影等环节,基本沿袭了西方的形式,并在上世纪30年代渐渐规范化,成为一项内容丰富、具有特色的礼仪教育。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1907年3月,该校隆重举行了第一届学生毕业典礼,103名毕业生依次从总监督手中接过毕业证书。1919年,金陵女子大学举行首届学生毕业典礼,流程严格按照西方大学执行,所有的教职员、学生都需正装出席,获颁学士学位的五名学生身着西式学士服,头戴学士帽,接受全体师生的祝福。在大学毕业典礼上邀请社会名流出席并演讲在民国时期是一种风气,胡适、竺可桢等都曾应邀参加过高校的毕业典礼。

亲友共同见证的重要仪式

在欧美等国,毕业典礼不仅是一场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是人们一生中除婚礼外最看重的仪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因此,参加毕业典礼的学生不仅满怀期待地盛装出席,还会邀请亲朋好友前来观礼,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英式毕业典礼有上百年的传承,有固定的时间、地点、程式,而且全程采用拉丁语,仪式感极强。英国大学通常会在夏季与冬季安排两场毕业季活动,前者以授予本科毕业生学位为主,后者主要针对硕士毕业生。毕业邀请通过电子邮件发放至每位准毕业生的手中,学生需要在线报名注册才能参加,而且学生必须身着对应不同学位、专业的礼服参加毕业典礼,如果学位服选错,则可能被拒绝入场。

典礼固定在历史悠久的大礼堂中举行,木质座椅上铺了红丝绒,身着黑色长袍的毕业生一一就坐。在这里,毕业生们依次上台,接受校监或校长给予的祝福,领取毕业证书。在一些英国院校的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上,校长还会逐字宣读每位学生的学术贡献,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表示尊重和肯定。

美国高校毕业典礼一般在每年的5月举行,学校会邀请每名毕业生的家长参加。不同的大学、不同的专业、被授予不同学位的毕业生的毕业服款式和细节也不同,而且平均学分不同,佩戴的绶带也不相同。华盛顿大学研究生毕业穿深绿色的毕业服,戴黑色的毕业帽;医学院的流苏是红绿相间的;社会工作学院则是金色的。参加毕业典礼的教授和学校管理人员着正式礼服,有终身职位的教授服装会更复杂和华丽。美国大学毕业典礼也是一次回顾和展示大学生涯的机会,学生可以穿上学士服,戴上学位帽,领取毕业证书,并与家长、同学和教授合影留念。

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哈佛直到现在仍然坚持在毕业典礼上使用拉丁语。不管是学生代表致词,还是学位授予仪式,还有毕业生所获的毕业证书上印刷的文字,使用的都是古朴而传统的拉丁文字。但总的来说,美国大学毕业典礼近年来已经变得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还曾为学生举行过一次意大利风情的毕业典礼,让学生们穿着对应的意大利服装,品尝正宗的意大利美食,欣赏地道的意大利音乐和舞蹈。

加拿大十分重视毕业典礼的仪式感。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学校都会为学生举办一个隆重而正式的毕业典礼。校方会提前发放邀请函、入场券,毕业学生需在网上注册个人信息并登记参加典礼的人数,正式邀请家长及亲朋好友参加。同时,毕业典礼对毕业生及出席嘉宾有严格的服饰要求,男士一律穿西装打领带,并配以深色皮鞋,女士则多为裙装。典礼上,学校还将特别表彰一些成绩优秀、表现出色的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从毕业典礼演讲收获人生“锦囊”

毕业典礼演讲作为一个传统项目,逐渐演化为一种制度,在各国的毕业典礼中普及。

在我国,每年毕业季,高校毕业典礼上的校长致词都会引发广泛关注,被视为“大学最后一课”。毕业生们不仅能从这堂课中感受到母校的祝福和期许,还会从校长的离别“金句”中收获人生“锦囊”。比如在清华大学2023年学生毕业典礼上,校长王希勤发表题为“胸怀远志、手握蓝图”的讲话,他给了同学们三个忠告:人生目标当以家国为先,是为有志气;人生道路当以原则为崖,是为有骨气;人生旅程当以信心为本,是为有底气。

西南政法大学在今年毕业典礼现场突遇大雨,为了让学生们少淋雨,校长付子堂把原本准备的3500字的致词内容现场“划重点”,总结出两个知识点:“知行合一致良知,德法兼修事上练。”这场不拘泥于传统形式的致词被称为“史上最短”,虽然全程只有15秒钟,却深深地印在了学生心里,校长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什么是“知行合一”“德法兼修”,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化和教育理念的革新。

“内卷”“躺平”等近年成为网络热词,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日常生活,难免让一些年轻人困惑,很多校长就在毕业典礼上为毕业生送去了寄语和忠告。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告诫学生们,年轻人轻言“躺平”,不能简单说孰对孰错,但“躺平”肯定不是好的人生选项。前路漫漫,必有风雨。人生奋斗要有动力,持久的动力必须是内生动力。而中国计量大学校长徐江荣希望同学们要面向未来,超越盲目的“内卷”,时常提醒自己为什么出发、要到哪里去、怎么去,不盲目地跟着别人“卷”或“躺”。同时,要胸怀天下、平视世界,超越狭隘的“内卷”。人们不应在“内卷”中消耗自己的生命,而是要在面向全球、通向未来中塑造新主体。

在欧美国家,毕业典礼演讲者的选择越来越多元化。曾经,美国总统、名人和知名校友在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邀请独特而富有价值的嘉宾来发表演讲,以吸引更多人关注。比如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曾邀请《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作为嘉宾,她的演讲题目是《失败的好处和想象的重要性》,她几乎没有谈到哈利·波特,而是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人生的思考,临结束时,罗琳以古罗马哲人的话赠与学生——“人生就像故事,不在于漫长,而在于精彩。”

除了这些知名人物,能为毕业典礼上致词的还有两个不可小觑的“小人物”,即开始时致欢迎词和发表最后告别演说的应届毕业生。

如今,毕业生致词已成为美国毕业典礼上的重要环节。英语中的致词毕业生有两个单词,即“Salutatorian”和“Valedictorian”,都源于拉丁文,这是美国学生荣誉头衔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一般授予应届毕业生中的学术最优者。其中,前者在毕业典礼开始时致欢迎词,后者则要发表最后的告别演说。告别演说是毕业典礼最后的环节,也是最隆重的环节,其荣誉感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两个荣誉头衔源于17世纪英国牛津、剑桥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用拉丁文致词的传统,18世纪中期逐渐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中流行开来。时至今日,这两个头衔仍然作为最高学术荣誉的象征,出现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和菲律宾等国的大学和高中毕业典礼上,不仅有助于引导最优秀的拔尖学子在毕业之际对人生理想进行反思与设计,而且通过其演说将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传递给更多的学生,从而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教育传播力。

正值毕业季,无论幼儿园、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毕业典礼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毕业典礼是庆祝学生完成阶段学业后的重要仪式,它不仅意味着某一阶段学习的结束,同时还是新征程的开始。

我国古代学子的“毕业典礼”

我国古代的学校没有现代学校严格的学制,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古代学子并没有明确固定的毕业期限,在政府官学学习时不论年龄长幼,也不论学习时间长短,入朝为官才是“毕业”的唯一标准。

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度兴起,传统教育制度也在逐步完善。唐代官学对学生的年龄和学习年限设置了门槛,规定:“凡生,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针对不同学派的学子,官学也规定了不同的修习年限,如果在规定年限内未完成学业,学生将被除名。对大部分读书人来说,每一届科举考试就是他们的“毕业考试”,而毕业标准是入朝为官。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才算真正“毕业”,从学子到学校、官府都为之欢庆。

自隋唐到明清,按照科举体制,古代学子通过解试(即乡试)成为举人后,地方官员便会为他们举行盛大的“鹿鸣宴”,这是脱胎于周代“乡饮酒礼”的一种宴会形式,增加了《诗经》的演奏以助兴,更具文化品位和“敬老”“尊贤”的文化功能。

古代进士的“正礼”,近似于今天的毕业典礼。清代的进士在朝谢皇帝后,还要专门前往国子监拜谒祭酒和司业,并在那里举办他们的“毕业典礼”。这一仪式被称为“簪花”,这与今天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授予学位时的“拨穗”仪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严肃繁琐的正礼之外,新登科的学子们还会参加同年进士之间名目繁多的各种“毕业聚餐”。如黄梅戏《女驸马》唱词中提到的琼林宴,是皇帝专为款待新科进士而举行的宴会,因北宋时赐宴地点位于皇家花园琼林苑而得名。

新科进士也会自行出资筹办宴会,尤以唐代的“曲江宴”为盛。曲江宴是一种泛称,其中又以“关宴”最为出名,这是新科进士参加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毕业”宴会,宴会中众学子饮酒斗诗、歌行酒令,将宴会氛围推向高潮。同时,“关宴”也是同年登科学子之间的告别宴会,蕴含各奔前程的离别之意,故也称“离宴”,这与现代的毕业宴会有相同之处。

黑色长袍演变成的学位服

12世纪,一度被西罗马帝国扼杀的教育机构以修道院和教区学校的形式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在意大利北部地区,建起了中世纪最早的两所大学。随着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学位制度在中世纪欧洲问世。1130年,意大利波伦那大学首次授予一位研究古罗马法的学者以博士学位,不久又出现了硕士的称号。

法国是设立学位制度最早的国家之一,中世纪的巴黎大学由巴黎圣母院的附属学校演变而来。13世纪初,巴黎大学首创学士学位,随着大学里艺学院、医学院、法学院和神学院的成长,将学位分为博士、硕士和学士3个等级,形成了中世纪最完整的学位制度。巴黎大学规定,只有那些在3至4年时间内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并且通过相关考试的人才能被授予学士学位。有了这个学位,才可以进入大学当教师。

在早期大学里,普通学生没有考试,只有对于那些立志要成为大学教师的学生,学校才会组织学术能力测试,凡是通过考试的应试者,可以穿上宽大的黑色长袍,坐在长桌前享受盛宴。这个庆祝仪式已具有现代毕业典礼的雏形。

中世纪欧洲的人们多穿着长袍,这些连着风帽的长袍长及地面,以材质和颜色来区别不同的财富和社会地位。由于早期的大学隶属神学院,学者多为神职人员,为了体现自己的身份,他们都穿着黑色长袍,这也是为了在没有供暖设备的室内保暖。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改变了着装方式,但这种黑色长袍渐渐演变成为毕业典礼上的学位服。

15世纪,头巾成了饰物,帽子开始流行,学位帽也成为大学中学术大师和博士为了区别于普通学生的标准着装。这个时期的学位帽因为稀少而尊贵,通常带有精致的刺绣和装饰。随着时间流逝,学位帽的门槛逐渐降低,到现在各种学位的毕业生都可以戴上这样的帽子。

毕业典礼仪式最初流传到英国,引起牛津和剑桥大学的重视,这个庄严而盛大的仪式后来逐渐传遍整个欧美以及亚洲等地区。毕业典礼的“仪式感”是由宗教礼仪演变而来的,作为学校年度最隆重的活动,典礼仪式十分肃穆。在英国,不少毕业典礼会选在学校较有历史感的大教堂、当地比较有标志性和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礼堂。

加拿大的大学毕业典礼传统始于18世纪晚期。当时,许多加拿大学生到欧洲留学获得更高的教育水平,回国后带来了欧洲的传统。

美国大学毕业典礼随着社会发展也在不断变革。传统的毕业典礼仪式在这里逐渐失去宗教色彩,成为一个相对世俗化的仪式,而且不仅大学生,高中毕业生也可以参与其中,甚至高中毕业典礼在过去的百年里,从一个简单的学生表扬仪式,逐渐演变成了庄严而盛大的学年活动。1895年,当时美国的一所高中首次举行毕业典礼,仪式过程比大学要简单得多,只有几名毕业生、教职员工和家长参加,但不妨碍其巨大的影响力。逐渐,更多高中加入到毕业典礼的行列,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

日本的毕业典礼可以追溯到1876年陆军户山学校的“生徒卒业式”。“生徒”在日语里的意思是年轻的学生,“卒业”就是毕业,“卒业式”就是毕业典礼。在陆军户山学校之后,海军学校和东京大学在1877年也引入了“卒业式”。之后,官立、公立、私立学校也陆续仿效。与别国不同的是,日本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从未穿过学位服,也没戴过学位帽。据统计,日本700多所大学中,让毕业生穿黑色学位服的寥寥无几,一部分要求学生穿校服,也有的学校要求男生穿西装,女生几乎都穿“袴”,这也成了现代日本女大学生的毕业服。“袴”本来是古代日本男性贵族或武士的裤子,源自明治时代女校的学生服,由于其艳丽漂亮,而且比穿传统和服行动方便,所以“袴”就成为新时代日本女性知识人的象征。

作为与现代大学一起的舶来品,毕业典礼在我国民国初期一度十分受重视。据记载,当时的毕业典礼包括读经、祈福、演讲、毕业留影等环节,基本沿袭了西方的形式,并在上世纪30年代渐渐规范化,成为一项内容丰富、具有特色的礼仪教育。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1907年3月,该校隆重举行了第一届学生毕业典礼,103名毕业生依次从总监督手中接过毕业证书。1919年,金陵女子大学举行首届学生毕业典礼,流程严格按照西方大学执行,所有的教职员、学生都需正装出席,获颁学士学位的五名学生身着西式学士服,头戴学士帽,接受全体师生的祝福。在大学毕业典礼上邀请社会名流出席并演讲在民国时期是一种风气,胡适、竺可桢等都曾应邀参加过高校的毕业典礼。

亲友共同见证的重要仪式

在欧美等国,毕业典礼不仅是一场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是人们一生中除婚礼外最看重的仪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因此,参加毕业典礼的学生不仅满怀期待地盛装出席,还会邀请亲朋好友前来观礼,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英式毕业典礼有上百年的传承,有固定的时间、地点、程式,而且全程采用拉丁语,仪式感极强。英国大学通常会在夏季与冬季安排两场毕业季活动,前者以授予本科毕业生学位为主,后者主要针对硕士毕业生。毕业邀请通过电子邮件发放至每位准毕业生的手中,学生需要在线报名注册才能参加,而且学生必须身着对应不同学位、专业的礼服参加毕业典礼,如果学位服选错,则可能被拒绝入场。

典礼固定在历史悠久的大礼堂中举行,木质座椅上铺了红丝绒,身着黑色长袍的毕业生一一就坐。在这里,毕业生们依次上台,接受校监或校长给予的祝福,领取毕业证书。在一些英国院校的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上,校长还会逐字宣读每位学生的学术贡献,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表示尊重和肯定。

美国高校毕业典礼一般在每年的5月举行,学校会邀请每名毕业生的家长参加。不同的大学、不同的专业、被授予不同学位的毕业生的毕业服款式和细节也不同,而且平均学分不同,佩戴的绶带也不相同。华盛顿大学研究生毕业穿深绿色的毕业服,戴黑色的毕业帽;医学院的流苏是红绿相间的;社会工作学院则是金色的。参加毕业典礼的教授和学校管理人员着正式礼服,有终身职位的教授服装会更复杂和华丽。美国大学毕业典礼也是一次回顾和展示大学生涯的机会,学生可以穿上学士服,戴上学位帽,领取毕业证书,并与家长、同学和教授合影留念。

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哈佛直到现在仍然坚持在毕业典礼上使用拉丁语。不管是学生代表致词,还是学位授予仪式,还有毕业生所获的毕业证书上印刷的文字,使用的都是古朴而传统的拉丁文字。但总的来说,美国大学毕业典礼近年来已经变得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还曾为学生举行过一次意大利风情的毕业典礼,让学生们穿着对应的意大利服装,品尝正宗的意大利美食,欣赏地道的意大利音乐和舞蹈。

加拿大十分重视毕业典礼的仪式感。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学校都会为学生举办一个隆重而正式的毕业典礼。校方会提前发放邀请函、入场券,毕业学生需在网上注册个人信息并登记参加典礼的人数,正式邀请家长及亲朋好友参加。同时,毕业典礼对毕业生及出席嘉宾有严格的服饰要求,男士一律穿西装打领带,并配以深色皮鞋,女士则多为裙装。典礼上,学校还将特别表彰一些成绩优秀、表现出色的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从毕业典礼演讲收获人生“锦囊”

毕业典礼演讲作为一个传统项目,逐渐演化为一种制度,在各国的毕业典礼中普及。

在我国,每年毕业季,高校毕业典礼上的校长致词都会引发广泛关注,被视为“大学最后一课”。毕业生们不仅能从这堂课中感受到母校的祝福和期许,还会从校长的离别“金句”中收获人生“锦囊”。比如在清华大学2023年学生毕业典礼上,校长王希勤发表题为“胸怀远志、手握蓝图”的讲话,他给了同学们三个忠告:人生目标当以家国为先,是为有志气;人生道路当以原则为崖,是为有骨气;人生旅程当以信心为本,是为有底气。

西南政法大学在今年毕业典礼现场突遇大雨,为了让学生们少淋雨,校长付子堂把原本准备的3500字的致词内容现场“划重点”,总结出两个知识点:“知行合一致良知,德法兼修事上练。”这场不拘泥于传统形式的致词被称为“史上最短”,虽然全程只有15秒钟,却深深地印在了学生心里,校长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什么是“知行合一”“德法兼修”,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化和教育理念的革新。

“内卷”“躺平”等近年成为网络热词,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日常生活,难免让一些年轻人困惑,很多校长就在毕业典礼上为毕业生送去了寄语和忠告。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告诫学生们,年轻人轻言“躺平”,不能简单说孰对孰错,但“躺平”肯定不是好的人生选项。前路漫漫,必有风雨。人生奋斗要有动力,持久的动力必须是内生动力。而中国计量大学校长徐江荣希望同学们要面向未来,超越盲目的“内卷”,时常提醒自己为什么出发、要到哪里去、怎么去,不盲目地跟着别人“卷”或“躺”。同时,要胸怀天下、平视世界,超越狭隘的“内卷”。人们不应在“内卷”中消耗自己的生命,而是要在面向全球、通向未来中塑造新主体。

在欧美国家,毕业典礼演讲者的选择越来越多元化。曾经,美国总统、名人和知名校友在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邀请独特而富有价值的嘉宾来发表演讲,以吸引更多人关注。比如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曾邀请《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作为嘉宾,她的演讲题目是《失败的好处和想象的重要性》,她几乎没有谈到哈利·波特,而是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人生的思考,临结束时,罗琳以古罗马哲人的话赠与学生——“人生就像故事,不在于漫长,而在于精彩。”

除了这些知名人物,能为毕业典礼上致词的还有两个不可小觑的“小人物”,即开始时致欢迎词和发表最后告别演说的应届毕业生。

如今,毕业生致词已成为美国毕业典礼上的重要环节。英语中的致词毕业生有两个单词,即“Salutatorian”和“Valedictorian”,都源于拉丁文,这是美国学生荣誉头衔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一般授予应届毕业生中的学术最优者。其中,前者在毕业典礼开始时致欢迎词,后者则要发表最后的告别演说。告别演说是毕业典礼最后的环节,也是最隆重的环节,其荣誉感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两个荣誉头衔源于17世纪英国牛津、剑桥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用拉丁文致词的传统,18世纪中期逐渐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中流行开来。时至今日,这两个头衔仍然作为最高学术荣誉的象征,出现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和菲律宾等国的大学和高中毕业典礼上,不仅有助于引导最优秀的拔尖学子在毕业之际对人生理想进行反思与设计,而且通过其演说将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传递给更多的学生,从而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教育传播力。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