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记智库 城城
昨天傍晚,壮丽“双虹”刷爆了西安人的朋友圈。天桥飞渡,虹贯长安。
夏季气候变化复杂。尤其是今夏,包括西安和成都等在内很多城市经历了史上最早高温,也目睹了多地“旱涝急转”的场景。随着夏季汛期的来临,陕西气候将会有什么特点?
在不久前省府召开一次发布会上,陕西气象局表示“气候状况总体偏差,阶段性和区域性气象灾害突出。”西安,情况如何?
趋势:今夏陕西天气
对普通市民来说,大家更关注夏季气候大致有两点:降雨量和温度。那么,今天主汛期(7月~8月)是情况如何?
在降雨量方面,陕西省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受偏强东亚夏季风影响,水汽输送条件较好,陕西省大部降水偏多。” 这种气候,就会造成“全省整体涝重于旱,发生极端暴雨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大。”
与常年(1991~2020年)同期相比,陕北北部偏多2~3成,陕北南部、渭北偏多1~2成,关中南部、陕南大部接近常年略偏多0~1成,陕南东南部接近常年略偏少0~1成。
飞虹下的“城墙+城南+秦岭+白鹿原”全景
◎摄影/苟秉宸 18张2000万像素拼接而成
在全省范围,需要注意地方包括:“黄河流域晋陕峡谷河段、龙门至三门峡干流区间、渭河流域咸阳至潼关区间、汉江流域上游将有较重汛情。陕北北部、陕南西南部及东北部暴雨灾害风险等级高。”
这个说法,与6月24日全省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现场会的趋势预测保持一致。
“入汛以来,全省平均降雨量82毫米,较常年偏少三成,其中陕南偏少四成,关中和陕北偏少两成。主要河流径流量与多年均值比较,黄河陕北段正常至略偏丰,其余河流整体偏枯。
6月30日-7月9日的全国雨带图◎来源/中央气象台
综合研判,7月至8月黄河北干流出现超警洪水可能性大,汉江安康段可能出现警戒量级洪水,渭河中下游可能出现一般性洪水。主要河流径流量黄河偏丰,渭河、汉江、泾河正常至偏枯,北洛河、嘉陵江正常。
在气温方面,相关负责人介绍:“主汛期陕西省气温偏高,高温日数偏多。与常年同期相比,陕北北部接近常年略偏高0~0.5℃,其余地区偏高0.5~1℃。
“关中城市群、陕南汉江河谷地带高温灾害风险等级高。八月上中旬关中、陕南将有10~15天阶段性伏旱。”无论是防暑降温还是防范森林火灾,以及夏季能源保供准备工作,都成为必备功课。
解读:阶段性天气预估
综合天气预报以及近几年的变化,西安今夏的天气情况,仍将延续“一波三折”特点。
每年夏季,我国天气形式总绕不开一个“老熟人”——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一年之中,副高位置有两次重要的北抬。伴随其北上的步伐,我国大部地区的雨热进程也因此开启。
不过今年却未能按常理“出牌”,“副高”以6月底极为少见的姿态,迅速西伸并大幅度北抬,造成雨带跳过长江流域,直接跨进华北甚至东北腹地。
部分天气软件的西安七月天气预报◎NEWS
本轮副高展现出一种“跳级式”推进,短短几天内强势西伸并大幅北抬,控制中心逼近长江中下游乃至淮河流域以北。这种位置本应出现在盛夏八月,结果却提前一个多月完成。
台湾、福建、浙江、江西、上海、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河南和山东,将出现持续性高温;广东、广西、贵州、重庆、陕西、河北、北京、天津和辽宁等省,既受闷热气流控制,也受海风、雨带或冷空气控制,有间歇性高温。
也就是说,届时将对华北、黄淮乃至东北带来持续性影响,令7月提前进入“高温+突发暴雨”混合盛夏格局,因此,大家要注意合理规划出行:
未来90天西安天气对比◎NEWS
1、热的早和热的极端。以江浙沪为例,酷热高温将从6月底开始。江浙沪地区有可能在7月上旬达到40度,特别是上海及附近将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早的40度,并将形成持续性的高温。
2、部分地区湿度交大。作为正宗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大量西南季风水汽输送,呈现盛夏湿热酷暑;副高控制下的南方各地和北方的河南、山东甚至副高北侧边缘的京津冀和辽宁等,湿度将堪比盛夏。
在副高强势推动下,我国主雨带将西进北抬到云南、贵州、四川、陕西、山西、京津冀和东北三省。
气候的变化是一个系统性,不只是西安,其他地方的变化也许更为明显。
变化:江南梅雨几近“停摆”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学界给出了什么样的推论?
2025年1月15日,“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成果发布会在南京举行,并发布2024年十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涉及气候变暖加速、气候极端性加剧、新北极与青藏高原、气候预测与AI等方面。
这其中,有个变化尤其引人关注:通过诗词影响无数人的气候现象——江南梅雨,或将变“过去式”,极端旱涝进入“新常态”。
2024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发布会◎NEWS
无论是“黄梅时节雨霏微”的气候特征,还是“漠漠轻阴拨不开”的愁思寄托。梅雨,深刻地塑造了璀璨的东方经济和文化。
但是近些年小雨和毛毛雨大幅减少,烟雨难觅,代之以极端降雨或高温干旱。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合作完成的“梅雨不霉,烟雨不再”解读了这一现象,该研究首次构建了能够表征梅雨丰富内涵的指标。
“烟雨江南”的场景已越来越罕见◎NEWS
这已清晰表明
梅雨已逐步丢失了传统烟雨特征
进而揭示出人类活动导致传统梅雨停摆
梅雨几近丢失其烟雨特征的科学事实
在未来的增暖情景下
极端的旱涝将可能取代梅雨
因为全球增暖除导致大气含水量增加外,还会通过增强垂直运动和水汽条件变化幅度影响梅雨的性质。
此外,“人类活动导致过去百年来全球降水更多变”这一成果首次提供了系统的观测证据,证明人为影响及其物理机制。
这一成果从多变性的新角度拓展了对全球水循环变化的认识,为应对降水变化带来的挑战提供了科学依据。
文=城记智库 城城
©版权声明:相关信息来自陕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爱好者等
若有转载请备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