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中国农业大学樊胜根:培育新农人,未来农村土地应集中让年轻人盘活

   日期:2025-10-16 17:30:52     来源:红星新闻    浏览:0    评论:0    

粮食与农业问题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日前,在北京平谷举行的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就以“践行大食物观,共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为主题。

在大会间隙,大会咨询委员会执行主席樊胜根接受包括红星新闻在内的媒体访谈,讨论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有韧性的全球农食系统和有韧性的粮食生产体系。

▲樊胜根在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上发言

樊胜根是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此前,他于2009年至2019年担任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长。2014年,他获得世界粮食计划署颁发的“零饥饿英雄奖”。同时,他还是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董事、联合国食物系统协调中心科学咨询委员会(UN SAC)副主席。

中国要分享技术创新

非洲粮食增产对中国人也是好事

红星新闻:目前全球农业粮食系统面临主要挑战是什么?

樊胜根:现在全球农业粮食系统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尤其是有很多新问题。一方面,气候变化很显然影响到了未来人类生存,成为未来粮食供应一个重要的挑战。

另一方面是地缘政治的挑战。美国各种“退群”,美国国际发展署(USAID)裁撤,贸易战、关税战让全球农业粮食系统的供应越来越脆弱。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粮价会升高,且波动会越来越大。这就会导致全球很多低收入人群没法获得营养健康的膳食。

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创新。创新可以用更少的资源产出更多的东西。创新不仅为了增产,还为了营养、健康、减排、增加气候变化韧性。不仅是技术创新,也包括制度的创新,包括政策的创新,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还包括各个国家合作的新的路径。这个路径以前是南北合作,北方向南方提供援助,现在是南南合作。南南合作说了很多年了,但现在具有新的含义,紧密性更强。我们中国对非洲、南亚、东南亚的南南合作具有新的意义,它是必须的,不是可有可无的。

红星新闻:部分国家把农业和粮食作为国内国际政治和经贸中一张牌。对于地缘政治的新形势,你对于全球农业粮食系统有什么好的建议?

樊胜根:对于新形势,我提倡重构一个稳定的全球农食系统。充分利用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保障各国的粮食安全、贸易、投资、技术等。中国在其中要进行南南合作,其内容包括技术分享、投资、贸易、教育。

要构建这样一个系统,我想有三件事最重要。第一是在全球治理方面,中国要有所作为。全球治理不只双边,要更重视一些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这些新的治理框架中国要积极参与,包括对联合国、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CGIAR(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以及非盟、东盟等代表地区利益的组织。正如此次MAFI讲农业科技,我们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平等。

全球治理,中国必须要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例如多派各类官员到联合国任职;请进来,例如像MAFI这样的会请他们过来,我们这次专门重点邀请了非洲的、东南亚的,以及巴西的嘉宾来交流。

第二,技术创新,中国的技术创新肯定是引擎。首先,我们要有我们的环境、政策、制度鼓励创新。其次,创新必须跟其他国家分享。中国作为世界上农业科研最大的投入者,应该与非洲等地分享技术和经验。

花了那么多精力研究出来的结果,跟人家分享,其实不是坏事。非洲粮食增产,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对中国人是好事。为什么呢?全球粮食多了,全球市场稳定了。非洲产量提高了,经济发展了,结果是他们更多从中国进口,并且跟中国改善关系,相互依存。这完全是一种三赢。非洲赢了,我们赢了,其他国家也赢。

第三,科研人员之间互相的交流非常重要。我们要主动出击,招揽最优秀的人才来我们这里培训,而且回国以后还要“送一程”,跟这些人合作,提供好的工作环境,把他们留在科研机构工作。

鼓励农村土地效益提高

把土地集中到年轻人手上

红星新闻:我国的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总体还不高,你认为应该如何探索培育新农人?

樊胜根:农业部门的萎缩不可避免,这是经济发展过程的趋势,将导致农业从业人员的减少。我觉得未来新农人不是量而是质的问题。在农村里面,未来随着老龄化的进程加速,应该鼓励把土地集中到年轻人手上(管理),从过去一个人几亩变成几十亩、几百亩,在年轻人手上一亩地的效益也能提高,一年可能能赚1000元。这个收入跟城里打工的人比一点不低,甚至更高,所以年轻人就愿意在农村待着。

很多大学,包括中国农业大学,每年都有培训计划,例如“头雁计划”,这些受培训的往往是年轻的、有知识的。这些人对接上了老师等资源,还形成一个网络,像MBA班一样,他们能很好地带动发展农业。

红星新闻:如何看待构建粮食韧性与多元化?

樊胜根:构建粮食韧性与多元化有几个层次。

最终的韧性是食物供应的韧性,有吃的。这个韧性首先是价格的稳定、供应渠道的稳定。从这个角度向前推,就推到零售、加工、生产的韧性。生产方面,干旱是影响产量最大的因素,热浪也是一个新的重要因素。产量稳定就需要采用新的抗旱抗热的品种,并且增加灌溉。从粮食种类来说,单一种植小麦风险太大,那可以多元化,有了小麦,还种点油菜籽、马铃薯、红薯,“东方不亮西方亮”。

另外,还有农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除了在家种地,还可以外出打点工。农民整个生活越稳定,农业生产越稳定。

受到当前地缘政治的影响,我们还要考虑不能对个别国家有过分依赖,所以要全盘考虑整个国家的韧性模式。韧性有赖于创新。再次强调,创新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有时政策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可能更重要。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